后主刘禅

后主刘禅 

人们常把平庸无能的人称作 “扶不起来的阿斗”,这个典故来源于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刘禅字公嗣,小名就叫阿斗。他的母亲甘夫人,原本是刘备的小妾,刘备在小沛时,因数丧正妻,就让甘夫人掌管内事。甘夫人随刘备住荆州数年,在这里生下刘禅。当阳长坂坡一战,刘备兵众被曹操铁骑冲垮,备丢下甘夫人和儿子刘禅逃跑,幸亏赵云悉心保护,才使母子二人幸免于难。不过,按照 《魏略》 的记载,刘禅的经历要曲折得多: 刘备在小沛生下刘禅,即因遭曹操军队袭击而与妻子失散,后来总算重新团聚,一起到了荆州。长坂坡之役,刘备再次与妻子失散,当时年仅几岁的刘禅,心惊胆颤,四处逃窜,好歹找了个地方躲过兵锋,随着人群西入汉中,被人辗转卖给了扶风人刘括。刘括经过详细询问,知道刘禅乃是刘备之子,便收他作为养子。后来,又为他娶了妻子,并且有了一个儿子。过了几年,刘备占领益州,刘禅有个姓简的邻居当上了刘备的将军。恰巧刘备又派遣这个人到汉中出使,住在官署中。刘禅便找到他,说明自己是当今益州牧刘玄德之子。简将军细问之下,果然不错,立即将这件事报告了当时汉中的统治者张鲁。张鲁一听大喜,以为这是一个结好刘备的机会,便为刘禅沐浴更衣,送与刘备。

对于这段传说,为 《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经过与其他传记比照考证,认为与事理不合,判定并非真事,看来有一定道理。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更加可信,说刘禅是在动乱年代里长大的,这是没有问题的。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刘禅被立为太子,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正式称帝,又立刘禅为皇太子。

蜀汉章武三年(223)夏四月,刘备东征孙吴,大败而归,暂住白帝城 (今四川奉节县境内),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将蜀相诸葛亮、太子刘禅及其他几个儿子都召至白帝城,嘱托后事。刘备嘱咐诸子要象尊敬自己一样尊敬诸葛亮,然后,又对诸葛亮说: “你的才能胜曹丕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太子刘禅尚能辅佐,就辅佐他; 如果他实在不行,你可自立为君。”诸葛亮一听,涕泗横流,泣不成声地说: “我怎敢不尽心尽力,忠贞不二,死而后已!”后来,有人评论说刘备的这番话是出于权诈之谋,欲安诸葛亮之心,防止他废禅自立。也有人认为刘备确实担心刘禅才能不够,怕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落入敌手,才说出这番话的。看来,这两种含义恐怕都有,反正刘备当时的心情足够复杂的了。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为帝,改元建兴。这时,刘禅才十七岁。

刘禅以诸葛亮为丞相,又封他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以诸葛亮领益州牧。刘禅倒也有自知之明,他把一切事情都交给诸葛亮处理,自己只管一些礼仪而已。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觉得刘禅少不懂事,也就总揽朝政,无论大小诸事,都由自己决定。

刘禅刚刚即位,就不断传来南中地区(今云南一带)一些蛮夷豪帅起兵反叛的消息。叛乱的豪帅酋领,还主动派人与东吴联系,并接受孙权封赐的官号。孙权以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进驻交州和益州分界处,作为与南中叛乱势力联系的桥梁。

对付这种困难局面的重担完全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他考虑到,刘备伐吴大败,蜀汉元气大伤,刘禅又刚刚即位,未便立即用兵。因此,决定努力说服争取南中叛酋。同时,出兵驻守险要,遏止其向蜀中蔓延,待条件成熟后再加以解决。他把整顿内政、发展蜀中经济和与孙权修复联盟作为首先必须解决的两件大事。

蜀汉建兴元年(223)冬十一月,诸葛亮派尚书郎邓芝出使东吴。邓芝不辱使命,终于说服孙权和曹魏断绝关系,专与蜀汉连和。邓芝又向孙权献上名马二百匹,蜀锦千端,以及一些蜀中方物,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恢复吴蜀联盟的同时,诸葛亮又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奖励生产,积聚粮草。过了两年,蜀汉的经济情况好转,诸葛亮见条件成熟,遂于建兴三年(225)亲率大军平定南中叛乱。

诸葛亮离开成都的时候,百官送到郊外,告别回城,只有参军马谡送了几十里路。诸葛亮拉着马谡的手说:“我们共事多年,这次远征,你有什么好主意吗?”马谡说:“南中叛乱之人,仗着地势险要,路途遥远,早就不服我们管辖了。这次出兵,即使把他们征服,以后还是要反复的。我听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做到使南人心服,这样南中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这个建议,正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策中南抚夷越的既定方针,因此,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

诸葛亮遂分兵三路,进军南中。蜀军经过长期休整,兵精粮足,士气高涨,大军所到之处,节节胜利。不久,就扫清外围地区,深入南中腹地。这时,叛乱首领之间发生内讧,少数民族首领孟获收集各方余部,继续对抗蜀军。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中间有一定威望和影响。诸葛亮根据安抚政策,决定收降孟获。他向将士下令,只许生擒孟获,不许加以伤害。

孟获是有勇无谋之人。和蜀军初一交战,就被诸葛亮设计活捉过来。

孟获被押解至大营,诸葛亮马上叫人松绑,还陪他到蜀军阵前营中,观看阵势。诸葛亮问孟获说:“你看我这支军队怎样?”孟获很傲慢地说:“以前我没有弄清你们的虚实,所以输了。现在看了你们的阵势,也不过如此。下次再战,我一定能战胜你。”诸葛亮朗声一笑,说道: “既然这样,你就回去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回去,重整队伍,再与蜀军交锋,又失败了。诸葛亮见他不服,又放了他。象这样放了又捉,捉了又放,到第七次活捉孟获,诸葛亮又准备放了他时,孟获感动地说: “丞相天威,我口服心服了。南人以后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收降孟获后,陆续将叛乱扫平。然后,诸葛亮又让一些曾经反抗过蜀军的少数民族首领继续管理他们的地方。有人劝他,不如另派官吏来管理。诸葛亮向他们解释说: “那样做有三不便:第一,如果留官吏,就要留下士兵,留下士兵,军粮接济不上;第二,双方刚打过仗,死伤了一些人,他们的子弟难免有怨恨,如果留下官吏而不留兵,一定会发生祸患; 第三,少数民族各部落间也常有互相残杀的事,如果留外人,人家就会怀疑到我们身上。现在我们不留兵,不留粮,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夷汉相安无事,岂不更好?”将士们听了这番解释,都佩服诸葛亮想得周到。

诸葛亮从南中回师的时候,还把一部分威望较高的少数民族豪帅带回成都,委任他们以适当官职。又把南中地区重新划分,派了可靠的官吏担任地方长官。他又教导少数民族人民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派人煮盐、冶铁,使南中地区政治安定,经济也发展起来。此后,南中所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蜀中,为后来进行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大批战略物资。平定南中之后,蜀汉政府还从迁往蜀中的少数民族中间选拔精壮,编为五部,经过严格训练,组成一支精锐部队,号为 “飞军”。

经过长期准备,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进军中原。蜀汉建兴五年 (227)三月,诸葛亮以张裔为留府长史,与参军蒋琬处置丞相府政事,以侍郎董允管理宫中,把宫中和府内大事安排就绪后,诸葛亮便向蜀帝刘禅上了一道表章。表章云:

先帝 (指刘备) 开创基业,未成功而中途去世。现在天下三分,益州贫弱,真是危急存亡的关头! 但是侍奉陛下的臣下毫不懈怠,忠心的将士拚死在疆场上,就是为了追念先帝的恩德,想在陛下身上报答。陛下应该广泛听取臣下意见,光大先帝的美德,发扬志士的锐气,不应妄自菲薄,说话不合大义,堵塞忠臣谏争之路。

皇宫中的侍臣和政府里的官员应该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和惩罚,奖励和排斥,不应两样对待。如有作恶犯法的,或者忠心耿耿作好事的,都应交给主管部门的官员,进行论断,给予惩罚或奖励,以显示陛下的公正严明。不应有所偏私,使皇帝的内廷和外部的政府有不同的法度。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善良诚实,志向忠贞,心地纯正,所以先帝才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不管大小,都要同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必定能够弥补缺漏,得到许多益处。将军向宠,贤良公正,精通军事,过去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他很能干,所以大家议论推举他为都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应同他商量处理,必然能使军队和睦,优劣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起这件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帝时的腐败黑暗而痛恨叹息。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国牺牲的臣子,希望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个布衣平民,在南阳耕种土地。本来只想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图在诸侯中求名得官。先帝不因为我卑下鄙俗,亲自屈驾三次来到草庐中看望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我因此非常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赶上先帝被曹操打败,我在军事失利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形势危急的关头,接受了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小心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委托以来,我日夜忧虑感叹,惟恐辜负先帝的嘱托,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率军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安定,兵甲已经充足,应当奖励和率领三军将士,向北进军,平定中原,尽我平庸的能力去铲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效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职责,就是考虑斟酌,进献忠言。希望陛下将讨伐贼凶、复兴汉室的责任交给我,如不成功,就治我的罪,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陛下听不到兴利除弊的建议,就责备郭攸之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加考虑,谘询为善之道,接纳雅正之言,时刻想着先帝的遗诏,我们将深受其恩,不胜感激。我即将远离陛下而去,现在我将此表奉上,面对此表,我泪流不止,不知说得是否恰当。

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出师表》。在这篇奏表中,诸葛亮苦口婆心地劝告刘禅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励精图治。这时,刘禅已二十多岁,按说正当年青有为之时,但诸葛亮却对他如此不放心,看来他已往的表现一定使得诸葛亮相当失望。

接到诸葛亮的奏表后,刘禅下了一道讨伐曹魏的诏书,以激励士气。诸葛亮遂率领大军出屯汉中,于沔水北岸阳平关扎下大营。他先在南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讨用兵的路线和策略。这时,任丞相司马的魏延说:“魏国镇守长安的都督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此人既胆小又无智谋。若令我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 (今陕西褒城县),沿秦岭东击,再由子午谷向北,不出十天就可到达长安,给夏侯楙一个措手不及,他势必弃城而逃。等到魏国从东边调集兵马来反攻,至少也得二十多天,这时丞相统帅的大军也已经从斜谷赶到了。这样一来,只需个把月的时间,就可以一举平定咸阳以西。”魏延的建议,确实很有道理。以后诸葛亮出兵祁山,曹魏几郡都纷纷叛魏响应诸葛亮,可以证明魏延的建议有一定根据,并不虚妄。只是这个计划有几分冒险,诸葛亮用兵向来小心谨慎,自然不会采纳这个建议。因此,丧失了一个取得胜利的好机会。

这次北伐,按诸葛亮的布置,兵分两路: 一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进据箕谷,扬言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今陕西眉县北)。另一路则由诸葛亮亲率主力向西北攻打祁山(今甘肃西河县西北),在取得陇右(泛指今陇西高原)后,再直指关中。果然魏明帝曹叡上了当,他得知蜀军进攻后,急令大将军曹真调动关右诸军屯守郿县,堵截赵云、邓芝。这样一来,魏国关中的兵马大部被蜀军的一支偏师牵制在东边了。诸葛亮趁机率主力由西北直攻祁山。

蜀军经过两年多的训练,纪律严明,士气振作,行动迅速。主力很快到达祁山,继续向西北进攻。自从刘备死后,蜀军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在祁山出现,魏国大为震动,原属魏国控制的天水、南安、安室三郡,都望风叛魏归蜀,天水将领姜维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攻占祁山的消息传到魏都洛阳,朝野一片恐惧。朝廷大臣都不知怎样对待。魏明帝曹叡还算镇静,他连调大将张郃率军五万西上,抵御蜀军主力。为了安定人心,曹叡亲自坐镇长安。

这时,诸葛亮决定选派一先锋率一支先遣队伍,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当时蜀军将领在诸葛亮身边的还有魏延、吴懿等人。众人都以为诸葛亮会派遣魏延当先锋,不料,他偏偏选中马谡。马谡自幼喜欢学习兵法,谈起军事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刘备在世时,觉得他夸夸其谈,临终前对诸葛亮说: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认真考察使用!”但这没有引起诸葛亮的注意,亮仍然很器重他,以他为参军,经常同他谈论军事到深夜。这次在争夺街亭的关键战役中,诸葛亮不顾众议,决定提拔马谡为先锋,派王平为副将,协助马谡。

马谡、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魏将张郃率领魏军也向街亭进发。马谡发现街亭旁边有座山,决心把营寨扎在山上。王平原是军旅出身,虽然缺少文化,但战斗经验丰富。他提醒马谡,这样做会违反丞相的部署。但马谡自以为熟读兵法,根本不听王平的建议,坚持在山上安营。王平无奈,只好向马谡要求拨给他一千人马,驻扎在山下,以便策应。

张郃赶到街亭,发现马谡把营寨安在山上,马上切断山下的水源,把蜀军围困在山上。蜀军在山上断水,时间一长,饥渴难忍,营中大乱,张郃抓住时机,发起猛攻,蜀军纷纷逃散,马谡想禁止也禁止不了,只好自己杀出重围,逃回祁山。

王平在山下发现蜀军溃散,命令士兵拚命擂鼓以疑兵之计止住张郃进攻,得以从容地收集散兵,率将士退回祁山。

街亭失守,打破了诸葛亮的部署,使蜀军失去了进攻的据点。诸葛亮见取胜无望,便带兵及西县千余家百姓,撤回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东线赵云、邓芝一支人马也被曹真打败。幸亏赵云聚集人马困守,退兵时又亲自断后,才没有造成重大损失。诸葛亮对街亭失守十分痛心,追查责任,首先是马谡违背部署,造成致命的错误。马谡当先锋,人们本来就不满意,不严办马谡,更难使众人心服,诸葛亮便依法处死了马谡。马谡被处死后,诸葛亮亲自设祭,想起与马谡多年的情谊,不禁热泪盈眶,蜀军将士也被诸葛亮执法严明感动得个个流泪。接着,诸葛亮又上书刘禅,自请处分。

刘禅接到奏章后,把诸葛亮降职为右将军,代理丞相职务。这种处分当然只是做做样子给人看的,并不影响诸葛亮的实际权力。

蜀汉章武六年(228)春,诸葛亮又出兵祁山,但未获战果。冬天,诸葛亮又出兵散关 (今陕西宝鸡西南),包围陈仓 (今陕西宝鸡市东)。魏军守将郝昭拚命固守,诸葛亮因军粮接济不上,下令退军。魏将王双追击,被诸葛亮用伏兵杀死。

第二年春,诸葛亮又派部将陈式攻占了武都(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 两郡。

这两次伐魏,蜀军都取得了局部胜利。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新功,便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

就在这年,吴王孙权即位正式称帝,派使臣到成都,建议和蜀汉互尊为皇帝。刘禅把这件事交给臣下讨论,蜀汉大臣多数表示反对,他们情绪激烈,认为只有蜀国才能继承汉朝正统,孙权称帝和曹丕一样,都算是僭越,主张与东吴断绝盟好关系。不过最终还是都同意了诸葛亮以联盟大局为重的主张。于是,刘禅便派使臣到东吴,向吴帝孙权祝贺,并订立了新的盟约,约定互不侵犯,在灭魏之后,平分曹魏之地。

建兴九年(231)春天,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包围了祁山。为了解决蜀道艰难,运粮不便的问题,诸葛亮亲自设计了一种名叫 “木牛”的运输工具,大大提高了运粮的效率。据后人考证,木牛实际上是一种木制的独轮车。

魏明帝听说诸葛亮出兵祁山,连忙布置防御。这时魏国大将曹真生了病,魏明帝连忙将大将司马懿召来,让他率军防备诸葛亮。经过多次交锋,蜀军获得了局部胜利,魏军只是坚守,不敢出战。双方相持了一个月后,蜀军军粮又告罄尽,诸葛亮只好退军。司马懿见蜀军退却,逼迫将军张郃追击。张郃认为,按兵法所说,围城必须网开一面,放一条生路,归兵勿追,否则容易吃亏,司马懿执意不听,逼令张郃带兵尾随蜀军追赶。至木门道(在今甘肃天水西南),诸葛亮设下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张郃也被乱箭射死。

经过几次北伐,诸葛亮深感军粮是出征的首要问题。因此从第二年开始,他有计划地把军队集中在沔阳附近的黄沙镇进行休整,开展 “休士劝农”的活动,一方面让士兵从事生产,一方面鼓动农民进行生产。农闲时就抓紧时间讲兵习武,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诸葛亮在 “木牛” 的基础上制作了 “流马”,作为运输工具。“流马”是一种四轮小车,不仅灵活易驶,而且载重较多。诸葛亮命人以“木牛”“流马”陆续运送军粮,集中于斜谷口,在此修造邸阁,屯积了大批军粮。

建兴十二年(234)春二月,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由斜谷而西出,发动了第五次北伐。这次出兵还派了使者去东吴约孙权东西配合,同时大举进攻。四月,诸葛亮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境内),与司马懿相持于谓水之南。他鉴于每次北伐都因军粮不继而夭折,这次干脆采取了分兵屯田的办法,作为长久打算,由于诸葛亮治军严明,屯田士兵和当地人民相处得十分融洽。

魏军主将司马懿,久经征战,老谋深算。他深知蜀军远来,利在速战,便坚守不出。诸葛亮心中焦急,百般挑战,又送给司马懿一套妇女服饰来羞辱他,司马懿还是按捺住自己的怒火,想方设法约束部将,拒不出战。

这时,配合蜀军进攻的东吴十万大军,出师不利,久攻合肥新城不下,战将孙泰被箭射死,吴军便撤退回国了。

吴军这次出兵虎头蛇尾,使诸葛亮的蜀军又成孤军。加上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见难以取胜,心中更加焦急。他平时身体就很虚弱,又事必躬亲,大小事都要亲自处理,因此十分劳累。现在司马懿深沟高垒不出战,诸葛亮进不能战,退不甘心,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禁郁闷致病,积劳成疾。

病倒之后,诸葛亮知道自己这场病来得凶险,就给刘禅上了奉章,报告病情,还附上一份密奏,说“我如有不幸,后来可托付给蒋琬”。刘禅得知诸葛亮病重,连忙派尚书仆射李福,到五丈原探望。李福按照刘禅的嘱咐,向诸葛亮询问了许多军国大事的处理意见,然后返回成都。

诸葛亮又把杨仪和费祎等人叫到身边,把他死后如何退兵的安排细细叮嘱一番。杨仪等人忍住眼泪一面答应,一面劝慰诸葛亮好好休养。

过了几天,诸葛亮病情突然恶化。大家正在着急,李福却又从半路上折了回来。他见诸葛亮昏迷不醒,不禁跌足哭道: “我来迟一步,误了国家大事!”这时诸葛亮忽然睁开眼睛,对李福说:“我明白你返回的意思,前些天谈了不少话,好象有未尽之意,你所问的,蒋琬是合适的。”李福说: “真是这样,上次我误了事,没把要紧的事传达。所以我返了回来。陛下正是要问,在您之后,谁可以委任大事。现在您告诉我了。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继任?”诸葛亮说: “费祎可以。”李福再问其后时,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回答了。大家迈前一看,诸葛亮已经与世长辞,年仅五十四岁。这位忠心辅佐蜀汉政权的一代名相,以讨伐曹魏,复兴汉室为己住,但终于壮志未酬,赍恨而殁了。后来,杜甫诗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道出了人们的惋惜和怀念。

诸葛亮去世之后,丞相长史杨仪总统军事,指挥蜀军撤退。司马懿得知消息,忙率军追赶,被蜀军杀退。

诸葛亮临终前,还部署了如何防备魏延作乱的机宜。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是跟随刘备入蜀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勇猛过人,善待士卒,立有不少战功。但他为人骄傲自大,自命不凡,自赵云于公元229年死后,他更是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别人也都怕他,躲避他,唯独有才干但性情急躁,气量狭小的杨仪不买魏延的账,不肯屈服。二人好象水火一样不能相容。诸葛亮因为爱惜二人才干,一直舍不得偏废一方,但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两人纠纷。诸葛亮在世时尚能驾驭他们,死后必然出现麻烦。尤其是魏延,他不仅与杨仪不和,而且有取代诸葛亮的野心,更容易引起祸乱。因此,诸葛亮临终前精心安排,以杨仪总统军事,退兵时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以姜维断后,大军照样可以撤回去。

果然,诸葛亮死后,当杨仪派费祎去探询魏延的动静时,魏延宣称说: “丞相虽然死了,还有我在。丞相的属官、家属可以护灵返回,我自可率领诸军继续进军击贼,怎能因为一人死了就荒废天下大事呢?”这一番话倒是说得慷慨激昂,但当一谈到杨仪时,魏延又不禁气从两胁生,忿忿地说道: “我怎么能受杨仪指挥,又为他断后!”费祎见他起意不善,连忙敷衍了几句,回到营中。费祎走后,魏延即率所部军士抢先南归,沿路烧毁栈道,在南谷 (即褒谷,斜谷为北谷) 口拦住杨仪等率领的南撤蜀军主力。杨仪派将军王平前去迎战。王平来到阵前,大声地对魏延将士们说: “丞相刚死,尸骨未寒,你们竟打起自己人来了,这是为何?”魏延部众一听,知道魏延不对,不再为他卖命,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带着几个儿子向汉中逃去。杨仪又派将军马岱率军追击,将魏延杀死。

北伐大军回到成都后,刘禅为了表彰和纪念诸葛亮生前的品德和功绩,封赐他谥号为忠武侯,又依照诸葛亮的遗愿,将他葬在定军山。

正当举国上下都在悼念诸葛亮的时候,有人却跳出来攻击诸葛亮,这个人就是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当初,诸葛亮依法挥泪斩马谡,李邈劝阻,被诸葛亮将他斥责一番,李邈挟忿报复,上疏给刘禅道:“诸葛亮身仗强兵,虎视耽耽,我常常为国家感到危险。现在亮已死去,使我们宗族得以保全,西边诸戎得到宁息,乃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庆贺。”刘禅接到上疏,大怒,马上将李邈收入狱中,最后处死。

这时,蜀汉境内各地许多人纷纷上书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祀庙。有人主张就在成都为诸葛亮建庙。可是,刘禅认为在成都立庙,跟昭烈帝 (刘备) 的庙建在一个地方,身份礼仪都不相称,因而坚决不许。因此,这件事就拖了下来。有人说,这是刘禅不满意诸葛亮生前大小事情都专断,而故意给死去的诸葛亮一个小小的报复。也许真有几分这个意思吧?

刘禅处理完诸葛亮的丧事之后,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兼益州刺史,后来又拜大将军,接替了诸葛亮的职位。蒋琬才干出众,老成持重,在新丧丞相群情惶然之际,抑制自己的悲痛,镇静自若地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于是在朝廷中逐渐树立了威信,形势也似乎逐渐安定下来。不过,失去了诸葛亮的蜀汉,实际上是安定不下来的,平庸的刘禅镇不住局势,争权夺利的斗争不久便开始了。

杨仪见蒋琬出任首辅,十分不平。他觉得自己资历、功劳、才能都出于蒋琬之上,而未能当上首辅,只当了个中军军师,并无什么实权,因而经常流露出怨恨情绪。后军军师费祎前往安慰开导杨仪,杨仪还恨恨不平地说:“当初丞相刚刚逝世之际,我如果率众投靠魏国,还能落得这样下场! 现在想来,真令我后悔莫及!”费祎将此事报告刘禅,刘禅遂将杨仪废为庶民,徙往汉嘉郡。后来,杨仪在那里又上书诽谤,言词激烈,被朝廷下令收入监狱,杨仪遂在监狱中自杀。

蜀汉建兴十五年 (237)正月,刘禅立皇后张氏,大赦天下,改元为延熙。尔后,又立儿子刘璿为太子,刘瑶为安定王。这时后主已不再有诸葛亮的严格管教,而蒋琬实际上根本约束不了他。因此,其贪图享乐的劣根性日渐发展。他经常带领宫人宦官外出游玩,又令人在内宫广置声乐供自己赏玩娱乐。大臣谯周见刘禅如此不思进取,遂上书谏诤,然而,进谏是否有点作用,实在值得怀疑。

蜀汉延熙九年(246)冬十一月,蒋琬病卒,刘禅自摄国事,而以费祎继任大将军辅政。费祎也是个很能干的人,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上,对宫中的事不太过问。他提拔陈祇为侍中,接替董允的工作。陈祇表面上也很正经,但私心极重,看到刘禅开始信任宦官黄皓,不但不加劝谏,反而和黄皓交往密切,相互勾结。在陈祇的支持下,黄皓被提升为中常侍,成为宫中掌权的宦官头目。于是,黄皓开始干预朝政,操弄权柄。

费祎的助手是姜维。姜维自从诸葛亮初出祁山时投奔蜀国后,深得诸葛亮信任。后来又多次立有战功,被蒋琬、费祎看成是左右手。但琬、祎都是稳健人物,继任朝政后没有继续北伐,而姜维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自认为熟悉西北情况,只要联络那里的少数民族,至少可以攻下陇西大片地方,他多次要求发兵大举,费祎总不同意,而且限制他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

费祎对姜维说:“我们这些人的才能跟诸葛亮丞相相比,差得太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我们怎能做到?还不如保境安民,守好国家。我们不能指望侥幸取胜。如果失败,后悔就来不及了。”

由于蒋琬、费祎稳健政策,加上魏明帝死后曹魏内部政局动荡,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杀死曹爽,夺取了魏国实权,他们忙于镇压异己势力,顾不上伐蜀,因此,在十多年间,蜀魏间没有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

蜀汉延熙十二年 (249) 春天,曹魏右将军夏侯霸惧怕司马氏诛杀,叛魏逃奔蜀国。夏侯霸乃曹魏名将夏侯渊之子,夏侯渊与曹操是连襟,因此是曹魏宗室。当初,夏侯渊守汉中,被刘备率军打败杀死。因此夏侯霸与蜀国有杀父之仇。可夏侯霸又与刘禅有姻亲关系。原来,夏侯霸的从妹嫁给张飞为妻,婚后产下一女,长成之后,嫁给刘禅当了皇后。因此,夏侯霸与刘禅乃是姻亲。这次夏侯霸势窘来投奔蜀汉,刘禅对他十分热情,特地向他解释:“你父亲当初是在两军对阵时被人杀死,不是我父亲亲自杀死的。”然后,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都是夏侯氏的外甥。”又对夏侯霸大加赏赐。就这件事来说,刘禅处理得倒算得体。

蜀汉延熙十六年(253)春天,蜀汉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魏国降将郭修被姜维俘虏带回成都,刘禅没有弄清此人是否真心归降,便任命他当了左将军。郭修表面感恩戴德,内心却思谋报仇。他几次想刺杀刘禅,都被刘禅的卫士阻拦而没有成功。最后,郭修只得退而求其次,在宴会上将大将军费祎刺杀。费祎一死,姜维继任大将军。姜维掌握军权之后,几乎每年举行北伐,劳民伤财,都无功而返。有一次,他出兵祁山,被魏将邓艾打得大败,死伤很多,又丧失了大量军械物资。于是,蜀国的军民对姜维十分不满,陇西地区也多次发生骚乱。

蜀国不仅对外战争不利,内政也逐渐腐败。姜维出兵不利,在朝廷中没有威望。刘禅信任的宦官黄皓趁机掌握了内政大权。黄皓还想撤掉姜维大将军职务,让他的同党来操纵军权。姜维也厌恶黄皓专权,便向后主密奏,要求杀掉黄皓。刘禅却回答说:“黄皓不过是供我奔走的小臣,以前董允厌恶他,我现在还经常记恨董允。你又何必介意!”言下之意,嫌姜维多管闲事。姜维见黄皓党羽众多,又得到刘禅的信任,怕黄皓再来陷害自己,便称说自己虑事不周,辞别刘禅而出。不久,姜维便要求去沓中 (今甘肃临潭西南) 屯兵种麦,再也不敢回到成都。从此,在刘禅的纵容下,黄皓等人为所欲为,蜀国内政越发不可收拾了。

蜀汉景耀五年 (262),姜维发现魏镇西将军在关中练兵,有伐蜀的迹象。立即上表报告刘禅,建议派重兵防守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和阴平(今甘肃文县)。刘禅问黄皓,黄皓假托巫鬼的意旨,说魏军不会进攻,刘禅便对姜维的建议置之不理。朝中大臣对边境的危急情况,竟然毫无所知。

蜀汉景耀六年 (263),魏军果然三路进兵,征西将军邓芝率军从狄道 (今甘肃临洮)、甘松(今甘肃迭部东南),向沓中进攻姜维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从祁山进军,攻打武街桥头,截断姜维后路;钟会率领十万魏军主力,分别从斜谷、子午谷攻打汉中。由于蜀军防守松懈,等刘禅得知消息,赶紧派廖化、张翼等带兵抵御时,钟会大军早已攻下汉中。

汉中是诸葛亮生前长期驻军的地方。钟会知道诸葛亮有极高威望,不敢怠慢,派人专门上定军山祭扫诸葛亮墓,还下了一道军令,严禁部下兵士在诸葛亮墓周围放马、砍柴,表示对故丞相的敬意。这一做法,自然是为了争取民心。

姜维在沓中得知汉中失守,大为吃惊,连忙避开邓艾,摆脱诸葛绪的堵截,与从成都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援军会合,集中力量,坚守剑阁 (今四川剑阁东北)。钟会大军到了剑阁,被姜维军挡住,无法前进。

不料,邓艾突出奇兵,从阳平出发,经过七百里荒无人烟的崎岖山地,逢山开路,遇谷搭桥,终于越过剑阁天险,直达江油 (今四川江油北)。蜀江油太守不战而降。

这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驻守涪城,邓艾攻入涪城,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 (今四川绵阳西南)。邓艾派使者送信给诸葛瞻劝降。说: “只要您投降,我一定保举您为瑯玡王。”诸葛瞻不愧是诸葛亮的后代,他愤怒地撕毁来信,斩杀魏使,决心与邓等死战。

在邓艾的优势兵力猛烈进攻下,诸葛瞻经过奋勇搏斗,终于兵败被杀。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几岁,随军作战,听说父亲战死,叹口气说: “我父子身受国恩,不能早斩黄皓,以致有现在的祸败,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说罢,跨上战马,冲入敌阵战死。

绵竹失守,诸葛瞻战死,成都已无险可守,无将可战。邓艾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刘禅连忙召集臣下商议。有人主张投奔东吴,有人主张退往南中。光禄大夫谯周则主张降魏。刘禅左思右想,实无两全之策,只得准备投降邓艾。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听说父亲准备听从谯周的劝说,投降邓艾,勃然大怒,对刘禅说道:“如果真的没有办法,应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社稷国家一起灭亡,我们一同去见先帝。为什么要投降?!”刘禅贪生怕死,拒不采纳刘谌的建议,率领太子、百官,缚住双手,抬着棺材,到邓艾军营中投降,又派尚书郎李虎送上蜀国户籍财物,共计有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斜,金银各二千斤,锦绮綵绢各二十万匹及其他物资一批,刘谌听说朝廷已投降,赶到先帝刘备的祀庙中痛哭一场,然后回到家中,先杀自己的妻子儿女,然后自杀。

刘禅投降后,派人命令各地蜀军,全部降魏。姜维等人本来打算率军队固守,接到刘禅的敕命,全军将士义愤填膺,纷纷拔出刀剑劈山石,以洩其怒。最后百般无奈,只得投戈弃甲,到钟会军中投降。

蜀国已灭,魏国两员主将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钟会诬邓艾谋反,将邓艾收入槛车送回魏国。钟会又与姜维合谋据蜀叛乱,结果反被军士所杀。钟会之乱平息后,魏军将刘禅一家及内宫人等押至洛阳。司马昭从实现统一的大局出发,对他十分优待,以魏帝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又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和许多其他财物。

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受辱敌国,却怡然自得,乐不思归。有一次,司马昭与刘禅宴会,故意命人弹奏蜀国伎乐,想看看刘禅到底有何感受。从蜀国来的人听到蜀国音乐,想起家园故国,无不感伤,而刘禅却喜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说:“人没有感情,竟能到这种地步! 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他长治久安,何况姜维呢!”贾充说: “若不是这样,主公如何能吞并蜀国?” 又一天,司马昭又问刘禅: “你想念蜀国吗?” 刘禅回答:“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跟随入魏的蜀臣郤正听说这件事后,求见刘禅,对他说:“以后司马昭如果再这样问您,您应该含泪回答: ‘祖先坟墓都在陇蜀,内心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 然后闭上眼睛,以表示感伤。”此后,司马昭果然又来问刘禅,刘禅便将郤正教给他的话重复了一遍。司马昭说: “你说的怎么同郤正说的一样?”刘禅连忙睁开眼睛,惊慌地回答说: “确实如您所说”。左右人听了,无不为刘禅的愚笨感到好笑。郤正得知此事,只是摇头叹息,无可奈何。

西晋泰始七年 (271),刘禅在魏国过了将近十年寄人篱下、形同囚徒的屈辱生活之后,死于洛阳,终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