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汉名“娑悉笼腊赞”,金城公主所生。唐天宝十四年(755)继其父位,成为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他在位四十二年,是继松赞干布以后吐蕃历代赞普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人。

相传金城公主初怀赤松德赞时,赤德祖丹的另一王后那昂女细顿因自己多年不孕,心生嫉妒,也自称怀孕。待金城公主生下赤松德赞时,细顿竟派得力心腹将其偷到自己身边,待金城公主发现追查时,细顿充说王子是自己所生。双方为此事争执不休,一直闹到赤德祖丹那里。赞普心里有数,但也难以判归属,只好叫宫人好生抚养,待王子懂事后自认母亲。转眼间两年过去了,王子不仅会走路、讲话,而且聪明可爱。赤德祖丹于是招集百官,设宴庆贺,在宴会上,赞普分别将金城公主及细顿两方亲属各置一桌,然后将一杯米酒交给幼小的王子,告诉他,谁是你的母亲和舅舅,你就把这杯米酒送给谁吧!这时那昂及直家族的成员用各种美丽的玩具、衣服、花朵来引诱他,但赤松德赞还是走到了金城公主桌前,把酒杯递给了随侍公主左右的汉官,说道,我是汉人的外甥,这是我的妈妈和舅舅。听到这话,金城公主热泪盈眶,高兴地跳了起来,把他紧抱在怀里。在赤松德赞的血液里,有一半是汉人的。金城公主自幼就教育他要维护和舅舅家的友谊。遗憾的是王子还很小的时候,金城公主就离开了人间。王子是由其它宫女抚养成人的。

极盛时期的吐蕃王朝首领

赤松德赞继位之后。正值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唐为平叛,急需稳定西部。肃宗乾元元年(757)派郭子仪与蕃使和盟,订立互不侵犯之约,并划定边界,然后将用于防备吐蕃的军队撤回。

唐军一撤,为吐蕃势力向东发展敞开了大门,吐蕃统治者并无恪守条约之习惯,认为那只不过是唐蕃双方势力均衡时期所订立的一张纸罢了。此时,赤松德赞抓住这个机会,立即于次年(758)全力东进,很快攻占凤翔以西数十个州县以及西域四镇。即现在的青海、甘肃两省及新疆南部完全为吐蕃王朝所控制。唐军当时正与安史叛军激战,自顾不暇,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大片国土沦入赤松德赞的手。

赤松德赞及吐蕃统治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攻下唐大片城池,更加骄横不可一世,也诱发了他们乘胜前进的信心。公元762年,唐肃宗病死,代宗继位,唐统治阶层尚不稳定。赤松德赞立即委派马重英为大将,指挥其附庸吐谷浑、党项、氐、羌联军二十多万向唐首都长安进击,代宗广德元年(763)唐朝西部边防的将领高晖投降吐蕃,并引蕃军攻入长安,唐代宗仓惶出逃奔往河南陕州(今陕县),唐朝其它贵族或南投荆襄,或四散于长安附近山地躲匿。马重英占据长安后,一面向赞普报捷,一面自立李承宠为傀儡皇帝。此时吐蕃自赤松德赞到一般贵族,无不兴高彩烈。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吐蕃军队纪律混乱,对百姓抢掠成性,遭到长安周围百姓激烈反抗,退到商州 (今陕西商县) 的唐大将郭子仪又将散兵收集起来,在长安人民支持下,率兵攻下长安。吐蕃仅占据长安十五天,就仓促退走。唐军虽收复了长安,但在南线维州方向,又吃了大亏。在唐玄宗时期,虽然河陇一带全部为吐蕃占领,但维州仍留在唐军手中,并有效地牵制了吐蕃的一部份军队,使他们不能全力向陕西进犯。吐蕃贵族看无力夺下维州,就在唐玄宗二十八年派一女间谍嫁给维州城守门的官员,以便见机行事。但二十年过去了仍无机会; 该女间谍所生两个儿子已经长大。就在这一年(763)。他们母子三人与吐蕃军队取得联系,乘唐军不备,利用深夜打开城门,领一支吐蕃兵攻入维州,夺取该城。这样,吐蕃又可以从南线向长安施加压力,双方混战不已。到60年代以后,唐已平定安史之乱,已有力量对付吐蕃威胁,因此吐蕃几次挑起冲突都没有什么进展。唐德宗继位以后,理解到用很大力气去对付吐蕃,也不利于对国内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于是对吐蕃也采取了和平性质的怀柔政策。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德宗下令停止与吐蕃军事冲突,把战争中俘虏的500吐蕃将士释放回国,将被沦为奴隶的吐蕃俘虏发给衣服,也让他们回国,并派韦伦随之去吐蕃议和,向赤松德赞伸出友好的橄榄枝。赤松德赞对唐朝友好的姿态将信将疑。直到韦伦到达之后,才信以为真,他见到韦伦后,心中非常高兴。他对韦伦说:“我有三恨,一是不知道唐皇帝 (代宗) 死,未能及时吊祭,二是对皇帝的山陵未及供献薄礼,三是不知新皇舅继位,我仍派兵准备攻取灵州 (今甘肃东北) 和灌州 (今四川西部) 实为不当。” 他随即就下令撤兵,也接受唐使的议和。

由于韦伦出使的成功,第二年唐朝又派大臣崔汉衡和常鲁到吐蕃主持会盟。早在708年,双方就曾约好“唐使至吐蕃,赞普等与会盟,蕃使至唐,皇帝亲与会盟。”但为了顾全自己的体面,保持双方平等的地位,赤松德赞要求唐政府将敕书上吐蕃向唐贡献,改为 “进”,唐赐给吐蕃礼物改为 “寄”,唐政府也完全同意。赤松德赞最终决定再次与唐会盟。双方在清水县城订立盟约。盟约主要是规划了唐蕃双方的疆界,约定大致以泾州(今甘肃泾州)、陇州 (今陕西陇县)、凤州 (今陕西凤翔)、谷城 (今甘肃成县) 至大渡河以东为唐的势力范围,以西为吐蕃控制范围。

盟约定立后,吐蕃国势达到极盛时期,它此时所占有的领土,在国内包括今青海、西藏全部、新疆、甘肃大部、四川、云南一部; 国外的有尼泊尔和印度、缅甸各一部。赤松德赞成为占有广大领土的吐蕃国王,更加骄横不可一世,其声势比其先辈创业者松赞干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水盟约定立以后,唐蕃双方相对平静。但到公元787年时,双方发生了平凉劫盟事件。此时由于吐蕃将领尚赞结等协助唐大将浑瑊击败盘踞在陕西武功的藩镇割据首领朱泚,但吐蕃要求获得的西域、北庭诸地未能实现。双方矛盾又爆发。尚赞结数次向长安进攻,都被李晟、浑瑊等击改。吐蕃对李晟、马燧、浑瑊等怀恨在心。赤松德赞答应尚赞结的要求,利用结盟之机除去浑瑊,并离间马燧、李晟等人。他们假意邀请浑瑊到平凉城公盟。但在会盟之时,却伏兵四起,将唐随行的士卒四百多人杀死。兵部尚书崔汉衡、郑叔矩等千余人被杀。仅浑瑊机智过人,单身逃走。平凉劫盟事件打破了德宗怀柔政策,使赤松德赞计划也破产。不久,双方战争又起,吐蕃趁机出兵占领了北庭和西域。

赤松德赞时,虽与唐几度战争,但与唐的贸易往来始终不断。玄宗以后,吐蕃控制了党项和吐谷浑地区。唐朝军马来源减少。为保证马的来源,唐在赤岭开市,与吐蕃换马。赤松德赞也非常喜爱唐代的丝织品和茶叶,不断用马牛来换取。赤松德赞时,由于吐蕃曾一度占领陇右、关内及剑南地区,吐蕃的一些习俗也得以在汉族人民中交流。当时唐宫庭经常举行的马球戏,宫女们所戴的耳坠,贵族出外郊游所用的拂户(大帐篷)都是从吐蕃传入的。据说唐政府曾将赤德祖丹进贡的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件放在唐宫室外展览,对唐朝的手工产品的革新,也起了一定作用。

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喇嘛制度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在国内进行的一场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佛教,打击本教,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喇嘛制度。

印度的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地区后,就在吐蕃上层一部分官吏和部分贵族中流传开来。松赞干布就是首先倡导佛教的统治者。他曾经下令国内臣民一律信仰佛教。但由于吐蕃封建政府尚未确立,一部分维护奴隶制的贵族和官员仍信仰旧的本教,抵制和反对佛教。这样信仰佛教和反对佛教的斗争,实际上成为当时吐蕃统治阶级内部一场尖锐的斗争。赤松德赞继位时只有8岁,辅政的大臣马翔仲巴吉、达饶鲁公等均为旧贵族。他们认为如果佛教传播,将有损于他们既得利益,因此下令不许信佛教,并大肆毁坏佛教寺庙,把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佛像埋在地下,更令佛教徒们难以忍受的是将佛教名寺——大昭寺变为屠宰牛羊的地方。直到赤松德赞执政以后,认识到了佛教有维护君主统治和欺骗麻痹人民,压制人民不满和反抗情绪的重要作用,于是决定重新振兴佛教。首先他要排除身边反对信仰佛教的大臣。他先设计杀死了马翔仲巴吉,又将达饶鲁公流放到羌塘,甚至连率领吐蕃军队攻占长安城、建有大功的大将论悉诺 (马重英) 也因反对兴建佛寺而被处死。接着赤松德赞又下令让佛教僧人阿难陀与本教徒辩论两教优劣。结果本教徒在佛教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阿难陀面前纷纷败下阵来。这更增强了赤松德赞根除本教的决心。他下令将有关本教的经典书籍一律焚毁或投入水中,所有臣民必须改信佛教,又从印度迎回觉阿佛像,供养在大昭寺正殿内。

在本教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同时,佛教开始成为吐蕃国教。为了巩固佛教地位,赤松德赞亲自派人到印度迎接佛教知名人物堪布锡瓦措大师和白玛教长,来吐蕃译经传教,宣传佛法。

二人到吐蕃后,与热烈信仰佛教的赤松德赞相处如知己,在赤松德赞支持下,实行了宗教改革。

白玛教长主要精力放在订立一套藏传佛教经典上。原先流传在吐蕃的佛教内容比较杂乱,推行起来困难。白玛到吐蕃后,即以佛教经典为基本内容,又将适合民族口味的某些形式甚至本教的一些内容进行改造后渗入新的佛教中去,以引导人民信仰佛教,这种改造后的佛教既满足了人民虚幻的空想要求,又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此藏传佛教在吐蕃迅速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赤松德赞又委托堪布锡瓦措建立僧侣制度。他选择了七个贵族子弟出家,由堪布锡瓦措加以培训,称为 “七预试士” 即首批僧侣。另外,赤松德赞还选三百人去印度学习梵文梵语,培养造就翻译佛教经典的人才。另外还请来一些译师,由堪布锡瓦措主持用藏族文字翻译各种经典。所译经典名目、卷数等编成目录,为各寺院喇嘛学习之用。

赤松德赞为了让佛教喇嘛学经传法有一定处所,还在逻些附近的山南修建了吐蕃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喇嘛寺桑耶寺。为表示对修建喇嘛寺的重视,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他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典礼。寺院修建历时12年,到775年才建成。寺内建大殿三座。分别以藏、汉、印三种形式和风格落成。殿中供着各种佛像,壁上绘有佛教故事,殿里红铜做顶,黄铜铺地,玉石为梁。寺院四角,又建有红、白、黑、蓝四种颜色的梵塔,雄伟华丽远近闻名。这个寺院成为教育僧侣喇嘛的机构,也是吐蕃历史上第一所宗教学校。藏、汉、印三地僧侣在这里学习和辩论。三方文化交融在一起。对宗教热爱的赤松德赞也经常来这里。

在寺院及佛像完成之时,赤松德赞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他穿着华丽的赞普官服,浑身佩带珠宝玉器,在寺院前面大摆宴席欢宴当地臣民和僧侣。宴会上他请堪布锡瓦措和白玛坐在首位,并献给他们黄金供礼,以表彰他们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据传在吐蕃历代赞普中,赤松德赞学习造诣最深。他曾对佛教的 《般若经》亲自加注解诠释。在唐代禅宗分裂为南北派之后。赤松德赞又邀请顿门派与渐门派两派僧侣入吐蕃讲学。并亲自主持了以汉僧摩诃衍那 (印度语,印大乘和尚) 为首的禅宗顿门派与印僧噶玛拉锡拉为首的禅宗渐门派之间的辩论。辩论地点设在桑耶寺。辩论之前,赤松德赞先招集二位高僧对他们说,我国深信佛教,四处求高僧,翻译法典,主持正法。因佛教意旨,并无二致,为使一教在吐蕃不坐二主,现请你们展开辩论,谁能取胜,即可在此传教,而负一方则要离开吐蕃。辩论开始,赤松德赞端坐在台正中,汉僧师徒居右,印僧师徒居左。大多数吐蕃僧人都在汉僧一边,拥护印僧的寥寥无几,但汉僧顿门派宣扬的不必修法,但凭静坐睡卧,方寸不乱,便可体验佛性。主张没有什么善恶,对佛教本意有着言论解放的思想,对统治阶级加强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不利,因此为赤松德赞所不喜。最后赤松德赞竟评定噶玛拉锡拉获胜,并宣布吐蕃人民以后不再修顿门法,把摩诃衍那的书也埋藏起来,摩诃衍那本人也被迫返回唐朝。这样,在赤松德赞支持下,印度佛教僧派终于统治了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