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李渊

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是唐王朝的建立者。公元618年在长安称帝,626年传位次子李世民,在位9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一、关陇高门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 人,自称是十六国时期凉武王李暠的七世孙。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因佐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有功,被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成为着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荣贵,为陇西郡望,死后追封唐国公。父李昞,袭封唐公,北周时任安州 (今湖北安陆县) 总管、柱国大将军。北周天和元年 (566),李渊出生于长安,7岁袭唐国公。

李渊青年时,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有很高的威望。李渊的妻子窦氏(即纥豆陵氏,李世民生母),是隋朝贵族神武公窦毅之女,隋文帝独孤皇后又是李渊的姨母,因此,在朝廷上十分受宠。历任谯州 (今安徽亳县)、陇州 (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风翔县) 刺史。史称李氏在陇西 “富有龟玉,姻娅帝王”,这充分说明李氏家祖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一。

隋大业初年,李渊为荥阳(今河南荥阳县)、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二郡太守,不久,又任命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 (613),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隋炀帝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沸腾,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弘化郡 (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御杨玄感。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他广树恩德,结纳豪杰,因此隋炀帝对他有所猜忌。大业十一年 (615),李渊调任山西、河东黜陟讨捕,携家眷至河东,行至龙门,遭到母端儿农民起义军的阻击。李率军击溃了这支起义队伍,收降万余人,声威大震。次年,升为右骁卫将军,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当时,隋炀帝自楼烦巡游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包围,形势十分危急,依赖李渊的太原兵马才得以解围。不久,炀帝派李渊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北备突厥。当时,李渊与王仁恭两军兵马不足5000,王仁恭以兵少十分惧怕突厥。李渊分析了突厥的生活习俗,决定选能骑善射者2000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每逢遇到突厥侯骑,亦旁若无人,驰骋射猎,以耀威武。李渊善射,每见走兽飞禽,无发不中。突厥每见到李渊的兵马,都避道而去。王仁恭以李渊是隋室近亲,无所不从,不敢违异。由此李渊完全控制了防御突厥的边兵。有一天,李渊的军队与突厥军相逢,李渊纵兵出击,大败突厥,斩首数百千级。自此以后,突厥丧胆,收其所部北移,不敢南下骚扰。

大业十三年 (617),李渊为太原留守。王威为郡丞,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足,而且饷粮丰沛,储粮可供十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大举。

李渊初到太原时,有 “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断绝。这支起义军有十几万人,巧于攻城,勇于力战,多次打败隋军。大业十二年(616)四月,“历山飞”别将甄翟儿率众十万进攻太原,斩隋将军潘长文,一时势不可挡。李渊任太原留守后,认为如不击败 “历山飞”起义军和迫使突厥求和,就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因此,决定率王威等及河东、太原兵马前去讨伐 “历山飞”农民起义军。两军相遇于河西雀鼠谷口。起义军有2万余人,布阵齐严,十余里间,首尾相连。李渊所部步骑仅五、六千余,王威等诸将面有惧色。李渊面对众寡相殊的实际情况,决定以智取胜。乃分所部将兵为二阵: 以羸兵居中,多张幡帜,尽以辎重继后,扬旗鸣鼓,排成大阵,造成是主力的假象,然后以麾下精兵数百骑,分置左右队为小阵。交战时,李渊令王威领大阵居前,张旗鸣鼓,以壮声势。义军以为李渊在阵中,选派精锐迎战,王威因惧怕而落马,率部逃脱。义军不知是计,见阵中有大批辎重,纷纷抢前争取。李渊乘机率小阵左右二队,大呼而前,两面夹击,杀得尸横遍野,血流盈渠。义军顿时大乱,为李渊所败。

李渊击败甄翟儿义军后,他在太原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商也纷纷表示拥护李渊,如晋阳令刘文静,鹰扬府司马许也绪以及崔善为、唐俭、武士彟等都投靠了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倾财赈施,卑身下士,不论其出身品行,只要有一技可称,一艺可取,能为所用者,即以礼相加,广泛结纳。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隋炀帝又远在江都,沉湎声色,鞭长莫及,李渊实际上成为太原的最高统治者。

二、晋阳起兵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税。炀帝一即位,就大兴土木,营建东都。各地的佳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被送到洛阳充实园苑。修长城、开运河、筑驰道,弄得民不堪命。炀帝又好大喜功,巡游江南,北上榆林,以夸耀自己的权势; 出兵边塞,侵略高丽,以显赫自己的武威,结果徭役无时,战争频繁,大批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第一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致使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土地荒芜。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大业七年 (611) 十月,王薄首先在山东长白山 (今山东邹平县南)起义。继之孙安祖在高鸡泊 (今河北省故城西南)、张金称在鄃县 (今山东夏津)、高士达在蓨县 (今河北景县)、 刘霸道在豆子 (今山东惠民), 纷纷起兵。 大业九年 (613), 隋朝大贵族杨玄感也打出 “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隋书·杨玄感传》) 的旗号,起兵抗隋。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蜂起。全国有近200余支反隋武装。他们在反隋斗争中逐渐走向联合,逐渐形成了以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支主要力量。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炀帝的统治已笈笈可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农民起义蜂起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李渊目睹动荡不安的天下局势,逐渐酝酿了叛隋思想。特别是农民起义的大发展,直接促使了他的叛隋思想付诸行动。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自行募兵。在李渊的安排下,李世民、刘文静等人四处活动,收揽人才。由于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的面目出现,所以远近的地主武装纷纷赴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成为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李渊的行动,引起忠于隋炀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他们阴谋在晋祠祈雨时,诱骗李渊参加,伏兵杀害。晋阳乡长刘世龙与高君雅相处甚好,窃知君雅之谋,告之李渊。李渊决定先发制人,除掉王威和高君雅。五月的一天夜里,李渊派长孙顺德、赵文恪率领新募兵500人,与李世民的军队埋伏于晋阳宫城东门旁边,以备急用。次日清晨,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同坐视事。李渊密令晋阳县令刘文静派开阳府司马刘正会到庭中,告高君雅、王威与突厥勾结,引兵入寇。李渊遂命诸将囚捕王、高二人。不久,恰逢突厥入侵,众人皆以为是王、高二人所引,李渊乘机把王威、高君雅杀掉。宣布自己大举义兵,是为了安定天下,维护封建统治。还宣布与突厥和亲,避免战争,恢复到文帝开皇时期的安定局面。他的目的是一方面以佐助皇室为幌子掩人耳目,另一方面又欲联合突厥以扩充势力。同时,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始毕可汗,令率兵相应。始毕可汗送良马千匹来太原与李渊进行贸易,并许遣兵护送李渊往西京长安。李渊得到了突厥的支持,才公开打出了反隋的旗子,于大业十三年 (617) 六月,传檄诸郡,称 “义兵”。

李渊晋阳起兵后,即决定进军关中,直取长安,以号令天下,图谋大业。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表示不服从李渊,李渊便令长子建成、次子世民率军攻取。当时,文武官人,还没有正式设职任衔,军中便以次第呼太子建成、次子世民为大郎、二郎。临行前,李渊对两个儿子说: “你们虽然年富力强,但处理事情缺乏经验,先让你们二人攻取西河,以此看看你们的能力。”大郎、二郎二人受命,率军直逼西河。行军途中,二人与士兵同甘共苦,所过秋毫无犯。沿途百姓送的蔬菜水果,不买不食,即便是推辞不掉,也不独得,而是与士兵一起享用。将士们见此十分感动,皆愿为之效命,所以人百其勇,所向无敌。不几天,就攻下西河,擒斩高德儒,此外不杀一人。在城中又开仓济贫,令百姓各安旧业,甚得民心,名声也传播开来。李渊闻知,高兴地说: 如此用兵,争夺天下就不难了。

西河告捷后,李渊建置大将军府,称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 以次子李世民为炖煌公、右将领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以裴寂、刘文静为大将军府长史司马;殷开山、刘正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武士彟等为掾属、记室参左等官; 以鹰扬王长阶、姜宝谊、杨毛、京兆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分为左右统军、副统军。初步建立了军事、政治机构。

大业十三年(617)秋七月,李渊率兵西图关中,以三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亲率大军三万,从太原出发,进军灵石县,在贾胡堡安营扎寨。时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阻挡李渊前进。适逢霖雨连绵,饷粮不给,又流言突厥与刘武周联合欲乘虚袭击太原。李渊召集诸将商量对策。裴寂认为: 太原是军事重镇,且为义军家属所在地,应先还师太原,再待机以图后举。李渊认为合情合理,准备班师。李世民则认为: 突厥并未构成对太原的严重威胁,因此应先入咸阳,以号天下,若遇到小的挫折就班师,不仅有挫士气,而且难成大举。李建成也反对回师太原。经兄弟俩切谏,李渊才幡然省悟,命令世民和建成追回已后撤的部分军队。

八月,霪雨停歇,军粮也运到。李渊率军直趋霍邑,遣建成、世民各将数十骑逼城下,行视战地,进行挑战。李渊又分所率军队为十数队,从城东南向西南,做安营攻城状。宋老生将兵3万余人,出城交战。李渊命小队义士伪装后退,老生以为李渊畏已,乃引兵前进,背城而战。李渊始令殷开山以骑兵出击宋老生。此时,李世民等以轻骑插入敌后,控制了城门。前后夹击,宋老生兵败,被斩于城下。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李渊以武力平定了敢于抵抗自己的霍邑。

平定霍邑后,李渊又连取临汾和绛郡(今山西绛县)。绛郡通守陈叔达素有才学,闭门拒守。李渊一面攻城,一面招降,叔达目睹世道,知隋大气已去,遂迎李渊入城,面缚请罪,李渊以礼待之,舍罪不问。八月,李渊军马至龙门县。突厥康鞘利等率500人,马2000匹,会同刘文静自北蕃而来。李渊籍其军于关陇,并宴见鞘利.与县内名流叙旧行乐。

九月,李渊率军直逼河东。隋骁骑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断绝津梁,给进军带来一定困难。行至汾阴,李渊遣书至当地农民起义军首领孙华。孙华部兵强马壮,泺水以北,莫敢当其锋。当他收到李渊的书信后,十分高兴,率其心腹轻骑数十来见李渊。李渊拜孙华为左光禄大夫,封武乡县公,加冯翊郡守。在孙华的引导下,李渊军得以引兵渡河,围攻河东。屈突通坚守河东不出,李渊命攻城,不克。此时,裴寂主张以重兵攻克河东,歼灭屈突通,以绝后患。李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应避实就虚,直入关中。李渊左右权衡,决定分兵两路,由李世民率军渡河入关,直取长安,同时以相当的兵力对付屈突通。此时,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也率军前来。晋阳起兵后,平阳公主散家财,招引豪杰,又联合聚众于司竹园的何藩仁,攻占鄠城(户县),队伍发展到六、七万人。平阳公主与李世民会师后,屯兵于阿城。陇西公李建成也自新丰至霸上。李渊自率大军自下邽西上,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之势。

十月,李渊至霸上,驻军大兴城春明门西北,与李世民、李建成军会师,共20余万。李渊令诸军各依垒壁,勿入村舍,不得抢掠。此时,京师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挟代王杨侑守城以拒李渊。李渊遣使城下,谕以匡复之意,再三不报,拒守愈固。李渊乃命建成攻城东、城南,世民攻西面、西北,同时攻城。城中见大军压境,人人惶恐,只把希望寄托在屈突通及东都兵前来营救。十一月,建成部下军头雷永吉等已登城而入,长安守军顷刻瓦解,隋朝的都城被李渊攻陷了。

三、长安称帝

李渊进入长安后,下令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遣建成、世民率所统兵守城。城内百姓对李渊军队夹道欢迎,秩序井然,大街上人来人往,相顾欣欣,似乎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大业十三年 (617) 十一月,李渊立隋代王杨侑为皇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为丞相府,设官治事,独揽军国大权,总理万机。又以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炖煌公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为齐公。又以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礼乐征伐,兵马粮仗,事无巨细,悉归丞相府负责,李渊通过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长安的局势,隋恭帝实际上成为李渊的傀儡。

李渊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集团,又大封功臣。义宁二年(618)春正月,封丞相长史裴寂为魏国公,司马刘文静为鲁国公,其余诸将,加封有差。晋阳旧吏,皆弹冠相庆,一个个期待着李渊早做皇帝,使皇泽更多的遍及自己。

大业十四年(618)五月,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和司马德勘在江都(今江苏扬州) 发动兵变,杀死炀帝,立秦王杨浩,自为大丞相。旋即率十多万禁卫军北上,扬言要返回关中。在童山 (今河南浚县西南) 被李密击败。宇文化及率余众走魏县 (今河北大名东),毒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次年在聊城,被窦建德擒杀。

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他跃跃欲试,要公开做皇帝了。于是,武德元年 (618),首先逼隋恭帝禅位,然后李渊即皇位于太极殿,国号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都长安。六月,他令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録窦威为内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以李渊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起来。

为什么李渊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能如此迅速地建立起一个新王朝呢?

首先,农民军在中原地区和江淮地区牵制了大量隋军,造成隋京都所在地关中地区防守力量的空虚,使李渊得以顺利攻占长安。

李渊晋阳起兵时,正值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之际,特别是瓦岗军和河北义军成为牵制隋军的主要力量。瓦岗军最初由东郡 (治白马,今河南滑县) 人翟让领导,单雄信、徐世勣、王伯当等人各聚众来归附,众至数万人。李密在杨玄感失败后,流转各地,最后投奔了瓦岗寨。李密参加了瓦岗军后,向翟让献策,攻破了军事要塞金堤关 (今河南荥阳东北),打下了荥阳和附近的几座县城。隋炀帝急忙派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带领精兵2万前去镇压。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岗军主力埋伏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树林里,再由翟让率小部义军迎战,佯装败退,把张须陀引入包围圈。隋军中了埋伏,义军从四面八方围攻,杀得隋军人仰马翻,隋将张须陀也被义军所杀,瓦岗军声威大振。

大业十三年(617),瓦岗军又一举攻占了洛阳附近的兴洛仓(今河南巩县境内)。起义军开仓济贫,附近穷苦百姓扶老携幼,前来取粮,义军深得民心,队伍迅速壮大。洛阳的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2. 5万人前来镇压,被瓦岗军所败,死亡过半。瓦岗军乘胜攻取回洛仓,大兵直指洛阳城下,同隋军展开了争夺洛阳的大战。隋炀帝派亲信王世充调集十几万军队增援洛阳,瓦岗军却屡败隋军,始终处于优势,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许多郡县。

河北起义军以窦建德为首,主要活动在河北中部,劫富济贫,深得当地农民拥护,兵力达十几万人。617年,隋炀帝调涿郡留守薛世雄带兵3万人驰援洛阳。当隋军路过河间地区时,窦建德亲自率军阻击,大败隋军,薛世雄仓惶逃回涿郡,不久死去。河北义军的活动,沉重打击了河北地区的反动势力。后来,窦建德在乐寿 (今河北献县) 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夏,称夏王。

江淮义军以杜伏威、辅公祏为首,主要战斗在东南地区。隋炀帝派大将宋颢前去镇压,起义军采用火攻,将隋军全部烧死在芦苇荡。大业十三年 (617),隋炀帝又派陈稜带领禁军前去镇压。陈稜是隋朝名将,曾远征琉球,可对农民起义军却束手无策,不敢出战,而是凭借优势兵力,步步为营,企图蚕食起义军。江淮义军采用激将法,派人送给他一套妇女穿的衣服,并称他为“陈姥”,诱他出战。陈棱被激怒,率军出战,起义军乘机冲入敌阵,左杀右砍,隋军大败,接着,又对隋朝的军事重镇江都形成包围之势。

各地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沉重打击了隋朝统治者,牵制着隋军的主力。为了镇压农民军,隋军主力集中在东都洛阳和江都一带,隋炀帝本人也坐镇江都。关中地区成为隋朝军事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李渊正是利用了这一时机,乘虚入关,建立了李氏王朝。

其次,隋炀帝的腐朽统治,使他众叛亲离,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裂缝,隋朝统治力量削弱。李渊乘隋炀帝自顾不暇之际,发展力量,进占了长安。早在隋炀帝发动第二次侵略高丽的战争时,大贵族杨玄感受命在黎阳仓督运军粮。他见隋朝统治大势已去,便于大业九年 (613)六月公开起兵反隋,达官子弟,趋之若鹜,纷纷奔附。可见,在隋统治集团中反隋的念头已普遍存在。杨玄感起兵后,一些隋军将领故意弃甲于地,有意送给杨军,沿途穷苦民众,也踊跃参军,不足2个月,杨玄感便聚众10余万人。但由于杨玄感目光短浅,凡庸无谋,战略方针失策,最后兵败自杀。

杨玄感反隋虽然失败,但隋朝官僚贵族反隋的事情却一再发生。主要有: 罗艺,据涿郡及附近诸郡,自称幽州总管,成为威振燕地的大势力; 梁师都,据朔方 (今内蒙杭锦旗北),国号梁,突厥封其为 “解事天子”; 刘武周,据马邑 (今山西朔县),称皇帝,突厥封其为“定杨可汗”;薛举,据金城(今甘肃兰州),称西秦霸王;李轨,据武城,称大凉皇帝; 萧铣,据巴陵 (今湖南岳阳),称梁帝; 沈法兴,据吴兴,称梁王。他们起兵割据,称帝称王,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隋朝的统治力量。

隋炀帝无法收拾时局,逃到江都。大业十四年 (618),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隋炀帝易服逃跑,为叛军擒捉。炀帝还厚颜无耻地问,我犯了什么罪?叛官们说,你轻动干戈,游玩不息,穷奢极欲,荒淫无度,拒听忠言,专任奸邪,使青年男子死在战场,妇女老弱填入沟壑,万民失业,变乱四起,还说什么无罪。炀帝又说,你们跟着我享尽了荣华富贵,我没有对不起你们的地方,今日之事,为首者是谁。叛官们说,全国同怨,何止一人,结果,隋炀帝被叛军缢杀。

另外,李渊注意策略,缩小敌对面,利用人民的反隋思想,扩大自己的势力。李渊所以起兵晋阳,其目的是取隋而代之。胸藏谋略的李渊却不象杨玄感那样公开打出 “反隋”的旗号,而是在“尊隋”的名义下逐步夺取隋政权。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渊立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实际上是控制了关中的局势,杨侑不过是李渊手中的工具。一方面,李渊避免了大臣犯上谋反的恶名,另一方面,李渊可以安定隋室的旗号公开招兵买马,扩大势力。由于李渊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地位,起兵后迅速得到了地主阶级的支持。李渊也做出一副“卑身下士”的样子,广罗人才,于是,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纷纷归附。对于这些人,李渊封官许愿,以廉价的许诺,换取了他们对自己的支持。

李渊对农民起义本是深恶痛绝的,但斗争的形势迫使他从镇压农民起义改为竭力利用农民军的力量。李渊进军长安时,瓦岗军首领李密曾写信给李渊,约以共同灭隋。李渊一反常态,卑辞答谢,并假意推李密为主。李渊这样做,无非是想利用李密的势力阻挡住东都洛阳的隋军,以便顺利西进。事实正如李渊所料,瓦岗军在李密的谋划下,夺取了隋朝的兴洛仓和回洛仓,兵逼洛阳,牵制着隋军的主力,使其不能顾暇长安,李渊才得以顺利西进。当李渊进军到黄河东岸时,隋将屈突通断绝津梁,给进军带来一定困难。李渊及时派人和关中的起义军取得联系,并拜当地起义军首领孙华为左光禄大夫,封武乡县公,加冯翊郡守。在关中起义军的协助下,李渊才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渡过黄河,控制了渭水流域。

李渊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还与突厥通好,卑辞言和。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李渊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正因为如此,李渊在群雄并起的局势下,能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取隋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李渊善于用人,手下有一批文官武将,他们在创立唐朝大业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李渊太原起兵以前,就广纳豪杰,收罗了大批人才。大业九年(613),李渊镇守弘化郡,广树恩德,众多款附。他在太原的地位巩固以后,又令次子李世民密诏豪杰,倾财赈施,礼贤下士。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潜结英俊。诸如刘文静、殷开山、刘正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武士彟、王长阶、姜宝谊、杨毛、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一大批志士仁人被团结在李渊的周围。晋阳起兵后,进军关中,沿途又交结各路豪杰; 行军途中,一同士卒,同甘共苦,各级将士乐为其效力。攻入长安后,为了加强将士对自己的支持,又大封功臣,象裴寂被封为魏国公,刘文静被封为鲁国公。晋阳旧吏,个个希望李渊称帝,以便得到更高的官职。李渊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能使周围将士甘心为他卖命,这不能不说是李渊得以称帝建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统一全国

李渊称帝长安时,群雄未靖,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在四分五裂状态。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渊,不愿偏安关中一隅之地,便储粮积粟、厉兵秣马,俟军实充足,即剿抚兼施,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李渊的统一行动,首先指向对关中构成威胁的薛举、薛仁杲父子。薛举是隋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的富豪,家产钜万,雄于边朔。大业十三年(617)四月,驱逐隋官,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属甘肃),封儿子仁杲为齐公,据陇西全境,众至13万,成为西北地区的一股大势力。薛举起兵反隋,意在夺取关中。李渊先薛举父子攻占长安,薛举父子便以10万兵力进逼关中,对李渊构成严重威胁。李渊派次子李世民率军出击,薛军败归,平凉留守张隆、河池太守萧瑀等也相继归附,武德元年(618) 五月,李渊长安称帝时,薛举又率精骑攻扰,纵兵掳掠,关中大乱。唐军则恃兵多将广,有怠敌之意,结果在高墌 (今陕西长武县北) 之役中,败于薛军。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被俘,高墌城失陷。消息传到长安,京师骚动,人心惶惶。薛举得胜后,则趾高气扬,欲乘胜直取长安。就在这时,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据折墌城 (今甘肃泾川县东北)。面对这种情况,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再次率军讨伐,在高墌城外大破薛仁果军,接着兵指高墌城,薛仁杲穷蹙,开门出降。与李渊争夺关中的对手消灭了,陇西并入唐境。

在陇西入唐的同时,凉王李轨自称天子,年号安乐。由其户部尚书安修仁掌握枢密,据张掖、敦煌等河西五郡之地。李轨系凉州豪民,喜赒人急,为乡里所誉,寻为武威司马。隋末政局动乱,李轨纳结豪民,攻克内苑城,自称凉王。如今,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如何容他人称孤道寡,旋密遣安修仁兄安兴贵入凉,因其弟故,任左右卫大将军。武德二年(619),安兴贵与弟安修仁擒李轨,倾覆了李轨的政权,凉亡,河西五郡并入唐境。

李渊的劲敌除薛举、李轨外,还有刘武周。刘武周,隋河间景城 (今河北交河东北) 人,迁居马邑 (今山西朔县),任马邑鹰杨府校尉。大业十三年 (617),与同郡张万岁等杀太守王仁恭,聚兵万余人,自称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楼烦(山西静乐县)、雁门、定襄 (内蒙古清河县境) 等郡,受封为定杨可汗,不久自称皇帝,年号天兴。武德十二年 (619),勾结突厥,南侵并州 (治晋阳),唐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抵挡不住,太原危在旦夕。接着,刘武周攻陷平遥、介州,李渊派右仆射裴寂督军抗击,不料在度索元被刘军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刘武周乘胜进逼太原,李元吉弃太原逃归长安,刘武周兵势达夏县、蒲坂县(即河东县),关中震骇。李渊面对危局,束手无策,准备放弃黄河以东的地区,谨守蒲津关以西,保卫关中。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上表说,太原是我们起兵的地方,群众基础好,河东地区物产丰富,是京师的物资供应地,若举而弃之,与心不忍,并请求率军讨伐刘武周。李渊遂命李世民率兵自龙门 (陕西韩城县境) 渡河,进击刘武周。唐军渡河后,休兵秣马,坚壁不战,待敌军粮草不给,气势衰落,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刘武周全军溃败,部将尉迟敬德投降。刘武周势穷,率残部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杀死。唐军进入并州,李渊命李仲文为并州总管,唐俭为并州道安抚大使,并州归入唐的版图。

薛举、李轨、刘武周被消灭后,关中形势得以稳定。李渊便集中力量争取中原。李渊争夺中原的劲敌是王世充。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炀帝被杀后,他在东都立杨侗为帝,不久,击败瓦岗军,瓦岗军首领李密投降唐朝,其余将帅多归附王世充。武德二年 (619),王世充废掉杨侗,自称皇帝,年号开明,国号郑,占据洛阳,成为河南最大的割据势力。武德三年(620)七月,李渊派李世民率军直驱河南,攻打洛阳。王世充所属河南州县,相继降唐,王世充困坐洛阳,遣使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欲与王世充合力败唐,然后再寻机消灭王世充,因而接受了王世充的请求,引兵10万进军成皋(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李世民率唐军抢占武劳重镇,阻击窦建德。窦建德布长阵20里,鼓噪前逼唐阵。唐军坚守不战,以勉待劳。窦建德军不得接战粮草供应不畅士卒饥疲,唐军乘机出击,窦建德抵挡不住,败退30里,最后受伤被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率群臣2000余人降唐,河北诸县也相继归唐,李渊的势力基本上控制了黄河流域。

与此同时,李渊还派李靖至夔州 (今四川奉节县),进攻占据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萧铣于武德元年(618)在巴陵称帝,不久迁都江陵,出兵攻夺唐巴、蜀地,有兵40万。武德四年 (621),唐将李靖、李孝恭围江陵,萧铣外无援兵,只好投降唐朝,长江中下游地区亦为唐所有。

李渊兼并了割地称雄的一些隋朝贵族后,又把予头指向在灭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农民起义军。窦建德被俘后为李渊杀害,李渊又要召集其部将到长安,准备加以迫害。窦建德的部将于武德四年 (621) 推刘黑闼为主,在漳南 (今山东德州一带) 起兵反唐,为窦建德报仇。刘黑闼勇决善战,各地的窦建德残部又闻风而起,不到半年时间,刘黑闼就完全恢复了窦建德故地。武德五年 (622),在洺州 (今河北永年) 自称汉东王,屡败唐军。

武德四年 (621),李渊命李世民、李元吉率军东征刘黑闼。刘黑闼率步骑2万人迎战,从午间杀到黄昏,未分胜负。不料,唐军在洛水上游筑坝截水,看到难以取胜,就决水灌敌,刘黑闼兵败,逃奔突厥。二个月后,刘黑闼又卷土重来,重新恢复故地。齐王李元吉前往过伐,为刘黑闼打败。李渊又派皇太子李建成亲征,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实行安抚政策,争取民心,以瓦解刘黑闼的部队。武德六年(623),刘黑闼终于溃败,被俘牺牲,唐控制了河北、山东地区。

占据江淮地区的杜伏威于大业十三年进据历阳 (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进用“士人”。武德元年 (618),移居丹阳,上表隋越王杨侗,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唐军围攻洛阳,使人招降杜伏威,杜伏威降唐,被封为吴王,任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刘黑闼兵败被杀后,杜伏威使部将辅公祏留守丹阳,自请入朝,被留在长安。武德六年(623) 秋,辅公祏率领江淮义军在丹阳反唐,自称宋帝,唐借故杀杜伏威。李渊又派大将军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分路进攻,武德七年 (624),辅公祏率军自丹阳出走,被地主武装捕获,送唐营处斩,江南、淮南从此也成为唐朝的辖区。

李渊统一全国过程中,最后消灭的是梁师都。梁师都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阳、弘化、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贵族,受封为 “解事天子”,唐贞观二年 (628) 为唐军消灭。至此,李渊父子兼并了地主割据势力,又打败了农民起义军,夺取了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统一了全国。

五、草创制度

李渊称帝后,百废待举,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

建立各级统治机构。李渊建唐伊始,一切政权组织皆因隋制,直到武德七年 (624)才为适应全国统一后的历史形势,根据前代制度,确定了唐代的政权组织系统。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僚属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是决策机关,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敕。门下省,长官是侍中,僚属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是审议机关,主管审核中书省的决定,并有权驳回。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太宗时废尚书令,另设左右仆射),僚属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是执行机关,负责执行中书、门下二省的决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共同对皇帝负责。他们共同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共同议事也就被称为政事堂会议。但三省的长官并不一定全置,皇帝往往指定一些资历较浅的人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这些人年轻品低,易于驾驭,从而加强了皇权。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掌官吏的考核与升降,户部主掌户籍及赋税,礼部主掌礼仪及科举,兵部主掌军事,刑部主掌刑法诉讼,工部主掌土木工程。各部长官都称尚书,直属于尚书省,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分别执行中书、门下二省制订的政令。

唐代的监察机关为御史台,长官是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权力极大。

唐代的地方统治机构,基本上是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刺史每年一巡属县,考课官吏,访询治安,催督赋役,保举人才。县令主一县之事,县以下有乡,乡以下有里,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置里正一人,辖百户左右,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劝课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对人民进行直接统治,是唐朝皇帝的忠实奴才和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各级政权组织比较谨严,分工比较明确,和过去相比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初,经隋末战乱,人口减少。武德初年仅有200余万户,不及隋朝最多时户数的1/4。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土地荒芜,在这种地广人稀的情况下,唐政府要保证赋税收入,稳定政权,就必须把流亡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此,唐朝继承了北魏、隋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稍加损益,颁布全国。

武德七年 (624) 四月,唐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规定: (1)对百姓授田的规定。丁男 (21岁至60岁为丁男)和18岁以上的中男(满16岁为中男)各授田一顷,其中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男 (60岁以上为老男)、笃疾、废疾者授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这些人若作户口,则每人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尼姑、女冠各授田20亩、工商业者减丁男之半,一般妇女、部曲、奴婢不再授田。(2)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有封爵的贵族按品级的不同授给不同数量的永业田,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数量由100顷递降至5顷。在职官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田数由30顷递降到2顷。有战功的勋官也分别受田30顷至60亩不等。此外,各级官吏还有职分田,其地租作为官俸的补充。官府有公廨田,其地租充作办公费用。(3) 对土地买卖的规定。官僚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在无力丧葬时准许出卖永业田,若百姓从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亦准许出卖。

由上述均田令的内容我们看出唐代的均田制和以前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前代放宽了,说明封建政府已承认土地兼并这一事实,为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开了绿灯; 一般妇女和奴婢不再授田,说明解除了妇女的赋役,同时也说明奴婢的数量大大减少,在农业生产中已不占主导地位; 工商业者和僧尼道士女冠授田,说明商人地主和寺观地主已成为一股势力; 官僚贵族在授田上享有种种特权,说明均田制的实质是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还应看到,这种计口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对于限制土地兼并,打击士族势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要实现真正的 “均田”是不可能的。均田定额对地主来说,是承认其土地占有又限制其兼并土地,实际上他们往往利用均田令的条文,扩展土地,占田往往超过均田定额。对广大农民来说,均田定额承认其自有的小块土地,又鼓励其开垦荒地,但这个定额,农民多半达不到。所以均田令在当时并没有认真地执行。尽管如此,均田令的颁布,对于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还实行了租庸调制。它初定于武德二年(619)二月,修订于武德七年 (624) 四月。租庸调制规定: 凡是受田的农民,每丁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叫做租。又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绢2丈、绵3两,或交纳布2. 5丈,麻3斤,叫做调。还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役20天,如不亲自服役,可每天折绢3尺或布3. 75尺,叫做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加役15天,免调; 加役30天,租调全免。每年的额外加役最多不得超过30天。唐代的租庸调和隋朝相比,以庸代役的条件放宽了,隋朝规定50岁以上的人才可以庸代役,唐代则取消了年龄限制,并且规定了役期的最高限度,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实行府兵制。府兵制始创于西魏宇文泰时期,历北周、隋而至于唐。李渊太原起兵时有兵3万,进军关中后,众达20余万,为了使这支军队归心于唐和解决军粮问题,李渊把军队逐步纳入府兵组织系统,基本具备了府兵制的雏形。武德元年 (618),李渊在长安称帝不久,即置军府,任用功臣和招降军将为卫大将军、将军,完全因袭隋制。当时十二卫所属有骠骑、车骑两将军,是事实上的领兵者,十二卫大将军一般为崇宠的名号。武德二年(619)置十二军,以关中诸府分隶十二军。分关中为十二道,诸道都有骠骑、车骑府。次年十二军各立军号,原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邠州道为招摇军,西麟道为范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每军有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武德六年(623),废十二军,武德八年,因突厥入侵,又重设十二军。十二军是唐初关中比较固定的基本禁卫部队。此外,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各开府领兵。军、卫与秦、齐二王的护军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领系统,并不一致。至贞观十年(636),更军府为“折冲府”,各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领之,兵士满1200者为上府,1000人为中府,800人为下府。折冲府负责训练士兵,征调权则直隶于皇帝。

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之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兵士平时在家生产,农闲时由兵府加以训练。府兵的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师宿卫或到边境戍守,称作“番上”;若遇到战争发生,则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间,可免除本身租调,但“番上”、“出征”时的兵器、衣服、粮食均需自备。这种“寓兵于农”的兵制,从均田农民中征兵,保证了兵源,资粮甲杖自备,减少了国家的经费开支。同时,练兵权与将兵权分离,防止了将帅拥兵跋扈,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唐初,由于处在由动乱到安定的过渡时期,实行的府兵制多沿袭隋制,但也有不同。如隋初骠骑、车骑的名位是由高到低,唐初则由低到高。所以说唐初的府兵制虽沿袭隋制,而又有所损益。

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到唐朝时更为完备。李渊初即位,就设立京师和地方学校,收揽人士。但同时也恢复了隋朝废除的中正官,于武德七年(624)依照北周、北齐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以本州高门士人充任。这是对士族的让步,不过大中正只是名誉职务,用人权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这说明唐高祖李渊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重用士族,另一方面又利用科举制限制士族,扶植庶族。但总的趋势是科举制代替了士族制度,士人仕进不再专凭门第高低,而是主要依据学才德识,从而使唐代的用人比以前有所改进。

唐初,主持科举考试的是吏部考功员外郎。武德四年 (621),由考功员外郎申世甯主考,从此以后,考试之试,定为常式(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改归礼部主持)。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子监所属各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二是各地私学中由州县保荐的学生,称为 “乡贡”。从法律上讲,除商贾子孙和刑徒之子以外的编户之民,都可以参加考试,但一般的穷苦百姓,衣食无着,何以谈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说科举制虽然限制了士族入仕的途径,但它仍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选官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即每年举行的定期考试,考试科目一般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经、进士两科为热门。明经科主要考帖经,重在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策,需要独立思考。相比之下,进士科最难考,录取率一般在百分之一二,但一旦考中进士科,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再经吏部考试合格后,就可正式授官,叫作 “释褐试”,因此人们称中进士为 “登龙门”。所谓制举,就是皇帝根据需要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考试时间也不固定,录取人数较少,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科举制的最后确立和进一步完备,有着重要意义。和九品中正制相比,一般的中小地主都有了应试资格,为他们入仕开了绿灯,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制订《武德律》。隋朝末年,统治者滥用刑法,民无所措手足。李渊攻下长安后,就学着汉高祖刘邦的样子,约法为十二条,李渊称帝后,宣布废除隋朝的《大业律令》,并令裴寂、刘文静等依隋《开皇律》重新修订法律。在 “务在宽简,取便于时”的原则指导下,制订了新律53条。到武德七年,正式颁布新律,即《武德律》。从内容上看,《武德律》较隋律用刑有所减轻,但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却严加制裁,旨为在保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这说明 《武德律》的实质是地主阶级意志的反映。《武德律》和 《贞观律》相比,并不十分完备,但它为 《贞观律》 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六、李渊的晚年

李渊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当然过着封建特权式的宫廷生活。特别是武德后期,多内宠,妃嫔成群,张婕妤、尹德妃最为李渊宠爱。李渊宠妃怠政,必然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武德二年 (619),李渊听信裴寂的谗言,错杀大将刘文静。刘文静是最早参与晋阳起兵之谋,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李渊称帝后,大封功臣,刘文静以为自己的才干在裴寂之上,自己又多有军功,而位在裴寂之下,意甚不平。由是与裴寂有隙。有一天,刘文静与其弟文起喝酒,口出怨言,结果被人告知李渊。裴寂等乘机陷害,说刘文静欲反朝廷,李渊竟听其言,杀刘文静。李渊赏罚不明,势必加深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唐统一全国后,李渊产生了骄傲自满思想。以为大功告成,便可高枕无忧了。他越来越不关心政事,特别是对武德后期的皇位之争问题没有处理好。他妄图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武德九年(626)夏,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推荐齐王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移到自己手中,然后除掉秦王。不料,李建成这一密谋被手下人透露给了李世民。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和大臣长孙无忌等人商定之后,决定先发制人。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鞠问。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当太子、齐王途经玄武门时,李世民及部下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元吉,并让心腹尉迟敬德带甲入宫报告李渊。此时李渊正和他的臣子萧瑀、裴寂坐在一只小龙船上,荡漾在南海池中,他见尉迟敬德全身武装,手持长矛立在岸边,脸上露出惊骇的神色,忙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尉迟敬德向李渊行过礼,然后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把他们处死,可东宫和齐王府中的军队还在玄武门外骚乱,秦王怕惊动陛下,特派我前来保驾。李渊听后,表情麻木,气得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停了好一会儿,才气愤地说: 想不到这逆子竟会杀害自己的亲兄弟。旁边的萧瑀赶忙说:请陛下息怒,太子和齐王本来就没有秦王功高,陛下如把国事都托付给秦王,一切事就都没有了。尉迟敬德也敦促李渊下诏,令诸军悉受秦王节制,以便制止东宫和齐王府军队的骚乱。李渊无奈,被迫写下“手敕”,命令所有军队悉听秦王处置,并于六月七日下诏立世民为皇太子。此时,全国局势基本上已被李世民所控制,李渊无奈,提出了 “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表示愿早些退位。八月,李世民正式即皇帝位,从此李渊徙居太安宫,过着太上皇的生活。

李渊当了太上皇后,自知大权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心恢意懒,也就不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对李渊表面上也隆礼相敬。贞观七年 (633) 冬,李世民在未央宫举行盛大宴会,对太上皇李渊十分恭敬,让到上坐,李渊十分高兴,命令在座的突厥颉利可汗跳舞,又命令南蛮酋长唱歌。李世民又手捧酒杯,送到李渊面前说:现在胡越一家,四夷臣服,都是太上皇您教诲之功。李渊听后也就心满意足了。李世民以高捧的形式把李渊驾空了。李渊自知李世民已控制大局也就对政事不闻不问,过清闲的太上皇生活,广置妃嫔,沉湎酒色,生活日渐腐化。李世民对李渊的享乐需要尽量满足,并准备在长安城东北修建大明宫,作为李渊的养老享乐之所。李渊也明白李世民的用意,所以也就知趣而退,自乐于过太上皇生活。李渊的这种做法,对于减少宫廷矛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李世民施展雄才大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贞观九年 (635) 五月,李渊病重,崩于太安宫,时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十月,葬于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