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刘瑜

字美之。文登客岭村人。明弘治三年(1490)与丛兰同榜中进士。刘瑜的先祖广恩伯为刘才之后。刘才系江南人。元朝末年任地方武职。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刘才备舟楫迎之,授千户之职。后屡立战功,封广恩伯。明宣德五年 (1430) 刘才卒,其子承袭封位。封位传至刘瑜之父时,因遭遇火灾,朝廷册封的广恩伯文书毁于火,刘瑜之父惧罪携妻、子逃于文登,落户客岭村。不久妻卒,贫不能支。时刘瑜刚满十岁。其父为了刘瑜之前程带其外出谋生。刘瑜父亲的旧友成山卫明经王贤时任武清县教谕[1]。到武清后,带刘瑜拜见并求助于王贤。王贤见刘瑜年纪虽小,却思维敏捷,定为可塑之才,便答应将刘瑜留在家中教读,并以次女许之。王贤向刘瑜之父承诺: “君男今为我婿,异日毕婚、应试悉吾任之,不以累君,成名后,敬以相归尔。”刘瑜在王贤府中刻苦攻读,从不懈怠。明弘治元年 (1488) 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名列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刘瑜中进士后携妻荣归故里,拜见父老乡亲。当时学士李梦阳作贤像赞云:

实如其名,心称其貌。攻苦以为学,守恒以为教。与人则鄙市交,议婚则恥薄道。寄林壑于神游,脱功名于鞅掉[2]

刘瑜步入仕途之后,所历各职皆有政绩。后升至陕西左参政[3]。刘瑜之孙刘启先明万历十七年 (1589) 中进士,官至瑞州太守。

【注释】

[1] 教谕: 学官名。宋朝始置于太学附属小学一至二人,掌训导、考核、责罚学业。后州学亦置。明朝置为县学正官,不入流。每县一人,掌学政,教诲生徒。清朝沿置,改正八品。

[2] 鞅掉: 指公事羁绊。鞅,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带。

[3] 左参政: 明代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以分领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