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道教

中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道教

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渐形成的。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是为道教,又名“天师道”。东汉灵帝时,张角创立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以《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天下”。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曾成为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旗帜。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阐述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的支持下,清理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是为北天师道。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理论及组织形式愈加完备,是为南天师道。唐朝皇帝以老子为其李氏祖先,定《老子》、《庄子》、《列子》为道教真经。宋朝则大建宫观,编辑道藏,致使道教大盛天下。唐宋以后各宗派开始合流,元代时皆归并于正一派中。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创立以道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道,王的弟子丘处机对元统一中国建有功勋,深得太祖成吉思汗的器重,被奉为国师,全真道盛极一时。金元三际另有刘德仁创大道教,萧抱珍创太一道。以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至清代逐渐衰微。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道”,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视“道之在我之谓德”。认为只要认真修道,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按照这种人人可以修道得道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修炼的具体方法,如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等。道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经典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