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学·《梦溪笔谈》的学术价值、研究·地理学
他在《笔谈》中不仅描述地理现象,而且阐述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他阐述的某些地理学原理很深刻,具有创造性,处于当时世界前列。比如《笔谈》第433条,雁荡山的地貌,他经过观察以后指出:“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紧接着,他就追究这种地貌产生的原因,说:“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沈括讲的“这些原理,即今天地理学中所讲的流水下切侵蚀作用。沈括提出流水侵蚀作用原理,在西方与沈括几乎同时的有阿拉伯人阿维森纳(980—1037)。至于被称为近代地质学之父的英国人郝登 (1726—1797)于公元1788年才提出流水侵蚀作用,比沈括晚了六百多年(杨文衡等《中国科技史话》下册,第77页)。
沈括提出流水侵蚀作用后,又把这个原理推广到解释所有不同岩性的沟壑,特别是黄土高原沟壑的形成。他说:“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这样,流水侵蚀作用就具有普遍性,成了一条原理或规律。
在流水沉积作用方面,沈括同样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他看到沉积岩层中的化石,说:“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讲得非常正确,知之甚悉,不次于欧洲古代之亚里士多德与施太波(竺可桢撰、徐规校《北宋沈括对地学之贡献与纪述》,载《沈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