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学·《春秋》和“三传”·《左传》
从今古文经的角度来说,《公羊传》、《榖梁传》属于今文经,《左传》属于古文经。在“三传”中,《左传》的问题最为复杂,它牵涉到成书的时代、作者,它是否是解经之作,甚至是否出于刘歆伪造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以下各节的叙述中,这些问题将不断被涉及。这里只能先作一些提示。
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汉书·儒林传》以及孔颖达的记载,《左传》在孔子死后不久就由他的弟子左丘明写定,然后经过吴起、铎椒、荀卿等人传到汉初的大臣张苍、文士贾谊然后一直到王莽、刘歆,传承不绝。然而在西汉一朝,只是作为私学在民间流传。在民间流传是否有写定的本子,如果有,又是否转写为隶书即所谓隶古定,今天一概不得而知。所可知者,内府所藏的本子是张苍所进献的本子,据《魏书·江式传》,“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按,即孔壁所出之书)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这个本子,有可能就是后来刘歆所见到的本子。
汉哀帝时代,大学者刘歆受诏校中秘书,见到了古文《左传》,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正式向朝廷提出要把《左传》和《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一起列于学官,置博士,引起了一场很尖锐的冲突,刘歆本人为此丢官,《左传》却从此正式被承认为《春秋》的“三传”之一,得到了儒生们的承认。
《左传》与《公》、《榖》在体裁和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主要是一部以史实来解释《春秋》经文的著作。为此,从西汉末到东汉末,今古文学者之间围绕着《左传》展开的争论就集中到“左氏是否为《春秋》之传”这一点上。其实,只要不存偏见,就很容易发现《左传》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春秋》经文完全对应,不过方式不同于《公》、《榖》而已。从今天来看;《左传》是否解经已经不再是什么重要问题,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后世提供了这一段时期的丰富历史资料,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不算夸大地说,如果今天还有必要重视《春秋》和《公》、《榖》,多一半的原因是有了《左传》,这好像如果没有苏轼,苏洵和苏辙大约也未必会被人记得那么清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