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从夜郎国谈起—贵州的疆域沿革·地名中包含的历史与文化
贵州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建省晚,行政设置长期以来比较多样,造成贵州地名不象内地省份那样,大多以政治因素或自然地理位置而命名,呈现出多姿多态的样式,这里略举一些,以见一斑。
(1) 反映特有历史建置的地名。贵州元、明、清三代都实行土司制,土司有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大小不一的名目。今天贵州仍有不少地名中有“司”字,如贵阳的中曹司、息峰的养龙司、都匀的王司、独山的上司、下司等。还有一些地名虽略去了“司”字,但老人们在习惯上仍加上“司”字,如黎平的中潮(司)、锦屏的新化(司)、丹寨的排调(司)、平塘的平舟(司)、六硐(司)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原大小土司的驻地。
明代在连接湘、滇两省的交通要通处都设立卫、所和屯、堡(铺),驻兵防守,因此沿镇远、贵阳、清镇、安顺、镇宁、普定一线至今仍叫卫、所、哨、屯、关、堡(铺)、驿的就特别多。从湘南一入贵州境就有鲇鱼铺(属玉屏)、羊坪铺、焦溪关(属镇远)、东坡堡、十里关、重安堡(属黄平)、五里哨(属凯里)、酉阳铺、黄丝驿(属福泉)、麻子铺(属龙里)、图云关、青岩堡、沙子哨(属贵阳)、卫城(属清镇)、大屯、饭笼铺(属平坝)、头铺、二铺、么铺、二所夏官屯、蔡官屯、刘官屯、双堡、甘堡、小屯(属安顺)、余官屯、马官屯、魏旗堡(属普定)、大山哨、龙井铺、丁旗堡、祝英哨、大花塘堡(属镇宁)、坡贡驿、关岭铺、白口铺、新铺(属关岭)、江西坡驿(属普安)、革纳铺、羊场铺、高屯、刘官屯、松官屯、孔官屯、大屯、赵官屯、火铺、亦资孔驿、胜境关(属盘县),由此入云南。
有一些地名,至今已看不出含义,但仔细一推敲,仍是明代卫所遗存。如清镇一带地名中有中八、中一、中十、左五、左六、右二、右七、右十等村寨名,便可推知这里原是明代威清卫所在地,明代一个卫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有十个百户所。所以叫“中一”的必定是威清卫中千户所第一百户所所在地,依次类推。贵州沿今湘黔、滇黔一线的其他地方往往出现前三、后五的村寨,也往往是当地卫所驻兵所在。
(2) 反映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名。这类地名大多分布在贵州南部三个民族自治州地区,这里地名特点是多用民族语言的音译。如黔东南侗族聚居区的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等县,有二十五个乡的名称带有“洞”字。乡以下居民点以“洞”、“硐”、“侗”作词尾的达八十二个。“洞”反映了侗族先民曾有过洞居习俗。历代史书上也曾将侗族称之为“洞蛮”或“硐蛮”。
黔西南的布依族多将他们的聚居地称“者”,所以这一带地名前冠以“者”的比较多。册亨县城在布依语中称者楼,这个县还有者告、者布、者茂等带“者”字的地名二十多个。望谟县的布依族在地名前喜冠“纳”字,仅城关、乐之两镇乡地名前冠“纳”字的就有纳桃、纳黄、纳赖等四五十个。黔东南多苗族,他们多喜爱在地名前冠以“摆”字,如摆勒、摆腮、摆歪、摆绫等,仅榕江县就有带“摆字”的地名三十多个。
以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作地名,反映了贵州民族分布的状况,是民族语言文化进入地名的标志,形成了贵州地名丰富多彩的一个方面。
(3) 以十二生肖作地名。在地名中大量出现以生肖命名的现象,这在其他省是不多见的。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用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纪年自秦汉以来就在流行于世。而十二地支又是纪年、月、日的方法。贵州用生肖给地方命名与农村集市有关,如某地子日逢场(即集市),这地方就叫鼠场;申日逢场,这地方便叫鸡场,以此类推。这种命名,既好记,又乐于为群众接受。贵州全境,至今仍叫鼠场、牛场、兔场、龙场、马场、羊场、猴场、鸡场、狗场、猪场的地方极多。惟缺虎场,因当地人称虎为猫,所以寅日逢场的集市便叫猫场,蛇场较少见,狗场、猪场因名声不雅,往往已改为久长、珠藏,取其谐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去十二天一场的习惯已不适应需要,稍偏僻的地方已改为一星期一场(一般在星期日),交通发达、市场经济繁荣的地区有的缩短为三天或五天,有的原来场市已发展为小城镇,天天赛过赶场,不过留下的地名,却反映了以往的历史和文化。供人们回顾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