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台湾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台湾历史上的科举考试

台湾文化·台湾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台湾历史上的科举考试

旧日台湾与大陆一样,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是联在一起的。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管理台湾后,开头相当长的时间里,台湾仅设一府,隶福建省,因此,台湾的科举乃在福建省内举行。台湾生员于1687年开始参加在福建省城福州举行的乡试,依照宁夏、新疆之例,在福建考场中,对台湾籍的应试者另行编号,保障取中台湾举人一名,以示照顾。在1687年的这一年乡试中,这个额外取中的台湾举人叫苏峨。苏峨被称为台湾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只是苏峨并非出生于台地,而是泉州籍的,到台后隶属凤山县,故后来有人说他是“冒籍”的,不能算台湾第一举人。不过,台湾的汉族同胞大部分是福建移民和移民后代,要认真计算可就麻烦了。后来有个规定,凡台湾出生的且渡海参加科举考试的,可算台湾籍。这是台湾同胞参加在福建省内举行的科举考试近百年之后订出的制度,所以苏峨作为第一个额外取中的台湾举人,也就改动不了的。从1687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即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的前一年,前后208年,共录取台湾举人三百零四人(包括恩科,即逢朝廷庆典,不按规定年限而另开科取士的)。最后一个台湾举人是1894年被录取的嘉义县的张步蟾。以上是文举人,与此同时,在台湾还有武举人。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开始,到1894年止,共录取了台湾籍的武举人二百七十名(包括恩科)。最早一个台湾武举人叫林逢秋,凤山县人,最后一个叫廖昌期,台湾嘉义县人。武举人中未见有冒籍之争,可见全部出生于台湾。

会试同乡试一样,台湾的生员另编字号,以保障取台湾籍的名额。礼部决定,凡台湾人参加会试的,每达十名时,得取一名。台湾的文进士前后共有三十六人,始于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这一年登第的台湾进士叫陈梦球,原籍同安县,到台后隶台湾县。陈梦球因不是台湾出生,故在“冒籍”事被揭发后,人们也不算他为台湾的第一个进士。而第二个台湾进士王克捷(乾隆二十二年登第),第三个台湾进士庄文进(乾隆三十年登第),亦因非台地出生,都不算。这样,有人把1823年(清道光三年)登第的郑用锡算为台湾第一个进士。郑用锡祖籍福建金门,出生于台湾新竹。最后一个台湾进士为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的李清奇。李氏祖籍福建晋江县,出生于台湾彰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后,他内渡大陆,1902年参加廷试,登第,仍算他为台湾进士。台湾武进士,前后共有十二人,始于1694年(康熙三十年)的阮洪义(台湾县人)。

在清代,进士再经过朝考而得庶吉士入翰林院者称翰林。清代翰林院可谓“储才”之所,所以能进翰林院的人数是极少的,即使这样,翰林中还有三个是台湾来的。一个是曾维桢,号云松,彰化人(祖籍泉州府晋江县),为清道光六年进士,后经朝考入翰林院,当过知县一类的小官。另一个是李清琦,字石鹤,彰化人(祖籍泉州府),清光绪二十年进士,经朝考入翰林院,后在京当过七品小京官,台湾割给日本后李清琦一直在大陆。还有一个是黄鸿,祖籍福州侯官,于光绪二十四年,即台湾割让给日本后三年在京考中进士,经朝考入翰林院,授编修,诗、文、书法都很有造诣,颇有才干。此外,在清代台湾还有三个人是钦赐的翰林,即由朝廷封的翰林。一个是陈梦球,即郑成功谋士陈永华之子,同安人。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感于陈永华对台有功,由康熙皇帝钦赐其子梦球为翰林。第二个是郑廷扬,身世不明,清同治七年钦赐翰林。最后一个是蔡征藩,原籍福州侯官,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进士,由庶常授编修,钦赐翰林,道光二十五年到台主持崇文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