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庙·武则天庙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名,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中国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14岁入宫,凭胆识和才能,在宫中自才人、昭仪,至皇后、太后,龙袍加身。她改革吏制,开创殿试制度,为寒门庶族的进取创造条件;发展科学,开设武举,破格用人;任用酷吏,屡兴大狱。晚年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武则天庙又名则天圣母庙,位于山西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占地260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殿宇有钟鼓楼,碑廊,配殿,偏殿;雕像两边分别是丰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武则天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女皇主庙宇。
武则天庙始建于唐天宝七年之前,清朝初年改名为“水母庙”,或称“武则天水母庙”。宣统元年,恢复“武则天皇后庙”名称。
文水县南徐村是武则天的故里,唐玄宗七年之时,文水县已有则天庙,现该庙顶部与神龛基座下还留有部分唐瓦与唐砖。神龛后侧的两根粗大金柱仍是唐代原物。据记载此庙曾维修六次。正殿仍是宋金时代的建筑。
庙内舞台又称乐楼,是一座卷棚顶式明清建筑,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1985年维修。舞台高10米,楼上演戏,楼下行人。舞台檐下有一门匾,上写“则天圣母庙”。此匾是明代文物。舞台顶部作硬山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钟鼓楼分建两侧,楼下各作偏门。舞台内保存有清代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戏班演出题壁71条,实属珍贵的民间文艺活动历史资料。舞台南面正对山门有武则天雕像,总高5米,台高4米,台基边长9.9米。
钟鼓楼位于舞台两侧,原建于明代,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
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为金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重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头有卷刹,斗拱作双昂。其建筑采用移柱造,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置于神龛后侧,使殿内十分宽敞。顶部坡度平缓,出檐较大;窗口较小,取直窗棂,保存了唐代建筑风格;正殿顶部山花不封,既补充了殿内光线的不足,又可通风防腐。正殿梁架建造采用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用以分散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正殿内神龛属宋金时代的构件。武则天彩塑像端坐龛中。
偏殿位于正殿的两侧,原系明清建筑,1993年重建。建筑结构取小三间,单檐硬山顶,直棂窗。
东西两个配殿,原系明清建筑。两殿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顶,直棂窗,斗拱作简练的一斗二升麻叶头,前坡有飞檐,后坡作风护檐。东配殿内原有送子娘娘塑像,门匾为“一片婆心”。西配殿内原有观音菩萨塑像,门匾为“慈航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