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民间拜师
明朝的开国皇帝名叫朱元璋,他原本是安徽凤阳的一个放牛娃,后来却从蒙古人手中夺取天下,做了皇帝。这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本人很能干,另一方面也还多亏了他手下一批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这些开国功臣当中,数军师刘伯温的功劳最大,名气最响。
刘伯温从小就比一般的孩子聪明,读书也很用功,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对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许多方面都懂得不少。教过他的老师、同乡的长辈对他都很赞赏,认为他以后一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
刘伯温长大以后,果然没有让家乡父老失望。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帮他打下了江山。在朝中,他官位很高,受人尊重;在民间,他也有清正爱民的好名声。
虽然人人都觉得刘伯温挺了不起的,可刘伯温自己却并不这么想,他是个很谦虚的人,总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还需要不断地向别人学习。他想,要是总呆在朝廷里做大官,就很难接触到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事,应该经常到民间走走才好。因此,刘伯温经常抽时间到民间四下探访,为了接近普通人,他还特地每次都打扮成平民百姓的样子——古人管这种行为叫“微服私访”。
有一回,刘伯温到京城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微服私访。当时正是大夏天,正午时分,烈日当空,天上连一丝云彩也看不见,树梢连一丝风也没有——好热啊!刘伯温看见村民们都把各家刚收的粮食摊在晒谷场上晒干,以防止粮食因潮湿而生霉。刘伯温仔细观察了天象,然后对村民们说:
“大家赶紧把粮食收起来吧,再等一会儿怕就来不及了!”
村民们感到很奇怪,有的就问刘伯温:
“为什么要收?怎么会来不及了?”
“你们看,那些燕子飞得多低!空气里潮气多大,这天也让人感到闷热,这些都预兆着马上就要下大雨了,所以应该赶快把粮食收起来!”
村民们听了这番话,将信将疑,不肯立即照他说的去做。刘伯温见无法说服众人,不由得叹了口气。一转脸,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棵大树,树荫下,一位老汉正坐在那儿喝茶乘凉,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刘伯温想,等一会儿大雨下来,这位老汉岂不狼狈,便上前劝道:
“老大爷,就要下雨了,您还是到屋里避一避吧!”
老汉看着刘伯温笑眯眯地说:
“谢谢你啦!不过别担心,雨下不到这儿来的!”
这下轮到刘伯温将信将疑了。老汉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又说:“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六月骤雨隔牛背啊!这会儿下雨,十有八九只打湿一小片地方,不会落到我这边来的。”
说话之间,天空不知不觉已经由晴转阴了,村民们见势头不妙,赶紧收拾粮食,可大雨说下就下起来,不少人家的粮食都淋了雨。村民们心中后悔不早听刘伯温的话,同时又很佩服这个衣着朴素的人。刘伯温呢,不仅没有得意,反而显出吃惊的样子——这么急的雨,竟然没有一滴落到树这边的,老汉的话果然应验了!
刘伯温见这老汉对天象的预料如此准确,心中非常佩服,觉得能从他那儿学到自己不会的东西,便恭恭敬敬地上前向老汉请教各种问题。老汉见刘伯温如此虚心好学,心中欢喜,便兴致勃勃地谈起来。两个人一直聊到天黑,老汉邀请刘伯温到他家里休息,刘伯温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来到老汉家里,刘伯温四下里一打量,发现房子既老又破,东墙上还裂了不少宽缝,看样子随时都可能倒塌。刘伯温担心地说:“老大爷,这房子已经不稳固了,尤其是东墙,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塌下来。住在这里很危险,我看咱们还是换个地方住吧!”
老汉很有把握地说:
“你就放心吧,我心中有数,这墙就真倒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刘伯温这时已经发现这位老汉的见识非同一般,所以对他的话很是相信,躺到东墙边的床上便睡着了。一觉睡到后半夜,刘伯温被“轰”的一声巨响惊醒了,起身一看,果然是东墙塌了,奇怪的是,正如老汉所说的,自己一点也没有受伤。
老汉这时也醒了,他瞧瞧倒塌的东墙,依旧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模样,微笑着对刘伯温说:
“怎么样,没什么危险吧!”
刘泊温不解地问:
“您是怎么看出来没有危险的呢?”
老汉说:
“我早已仔细观察了墙上的裂缝,看出这墙只会向外倒,不会向里倒。凡事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有所发现啊!”
刘伯温听了,连连点头,说:
“您讲得太对了,我跟您在一起,学到了许多东西,要是您不嫌我笨,是否愿意让我做您的学生呢?”
老汉笑呵呵地说:
“好啊,好啊,就收你做学生。”
从那以后,刘伯温便经常向这位名叫郁离子的老汉求教,他的学识因此广博了许多。郁离子老人死后,刘伯温写了一本名叫《郁离子》的书,其中收了近200个故事,每篇故事中都包含着知识与智慧。他就是以这本书来纪念包括郁离子老人在内的、许许多多来自民间的老师。直到今天,刘伯温在民间拜师的故事,连同他那本《郁离子》,还一直在世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