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谱的佚散

古谱的佚散

大量古谱的佚散,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遗憾。

我国究竟何时起有了自己独特的记谱形式,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资料记载。一般认为,周代《六经》中的《乐经》,可能是附于《诗经》的一种乐谱,可惜早已失传,可能是亡于秦始皇焚书之时。

《汉书·艺文志》的书目部分,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之后,另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篇目,在“周谣歌诗”七十五篇之后,又有“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的记载。照理说,这有别于“歌诗”的“声曲折”应就是当时的乐谱。顾名思义,这种乐谱或许是用曲折的线条画成的“曲线谱”,但是汉代的“声曲折”因无实物可凭,至今很难肯定其模式。

《碣石调·幽兰》是目前见到的最古老也是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为梁代丘明所传,而这一唐人手抄本是我国学者杨守敬于1885年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的,后由当时驻日公使黎庶昌将其刊影在他所编的《古逸从书》上。今天,该谱的原件仍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里。

古琴的记谱法,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被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其首创者是唐代的曹柔。但唐代的减字谱至今尚未发现。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即有管色谱系统的笛子、筚篥谱,也有弦索谱系统的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据文献记载,它们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记谱方法。但今天它们的读谱法均早已失传。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加工改编而成,在唐开元年间非常盛行。后几经沉浮,终于在局势动荡的唐末逐渐失传。今天,人们只能从宋代姜白石填词的一段《霓裳中序第一》中略见《霓裳羽衣曲》音调;只能从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一诗的文字中窥见其结构的宏大和气势的磅礴了。

今天所能见到的全部隋唐燕乐的曲谱,几乎没有一件存在于中国本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琵琶谱抄件《天平琵琶谱》,上有琵琶谱六行,标题为《番假崇·一乘摩邪行》,是一首佛曲。抄于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以前。该谱是本世纪初在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被发现的。《五弦琵琶谱》写于公元842年,共有28曲。其中《王昭君》、《秦王破阵乐》、《饮酒乐》、《圣明乐》、《崇明乐》、《夜半乐》、《三台》七曲,是唐人石大娘于公元773年所遗。原谱现藏于日本阳明文库。《开成琵琶谱》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抄毕,内收二十七种调弦法及四十一曲,原藏于日本人旧伏见官家,今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南宫琵琶谱》为日本清和天皇之子贞保亲王所辑,成书于公元921年,收“调子谱”十三种,其中有“手弹曲”两首。该谱今天也藏于宫内厅书陵部。此外,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由源博雅编辑的《长竹乡竹谱》二卷,辑成于公元967年,内有笛曲五十首。另有大量筝曲被保存于十二世纪成书的《类筝治要》二十卷之中。

闻名于世的《敦煌曲谱》最先发现于我国敦煌,共抄有“品弄”、“倾杯乐”、“又慢曲子”、“急曲子”、“西江月”、“长沙女引”等二十五首曲子。是五代时的写卷。它于1900年连同数量繁多的佛经、史籍、诗词以及地志、户籍、信札等一起,被道士王圆箓发现。但是,1908年,《敦煌琵琶谱》和六千余卷经卷、文书和绘画一起,被法国人伯希和骟买。原稿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以上只是中国佚散曲谱的一部分,但仅是这一部分也足以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定要珍惜和保存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