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器的失传
提起乐器的丰富多样,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和中国相比。中国的乐器色彩斑澜,繁若星宿。远在先秦时代,见诸记载的乐器已近70种,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即有29种。由于乐器品种的增加,周代时我国即产生了根据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初期曾候乙墓出土的124件古乐器,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光辉成就。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战乱不断、统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轻视及许多复杂的原因,也有不少著名或优秀的古代乐器已经或濒临失传了。
瑟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之句,足见其历史的悠久。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瑟成为最主要的乐种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李白曾在其诗中用“弦声何激烈,风卷飞梁”的句子赞美它丰富的表现力。但古瑟久已失传,且唐宋以来的文献记述及宫廷用瑟,与出土的周、汉古瑟在各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排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雏形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龠。其音乐美妙动听,据说孔夫子当年在齐国听了由排箫伴奏的《韶》乐,竟感动得“三月不知肉味。”从春秋到秦汉,排箫被广泛运用于宫廷、教坊、军乐,在民间中更是广为流传。由于以上的原因,1956年8月,排箫的图案被确定为中国的乐徽。但是,排箫自宋以后因为只用于宫廷,民间几乎失传。今天常在舞台上演奏的排箫,多是经今人改良后的乐器。
中国古代的竽和笙为同一类乐器,区别仅在于竽的簧多,笙的簧少。自春秋至汉代,竽和笙都被视为重要乐器,但竽更被重用。古籍说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足见竽的地位之重要和社会基础之广泛。但汉唐以后,竽在音乐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只限于在宫廷雅乐和接近雅乐的云韵乐中使用。隋唐燕乐中,竽已无地位可言。宋代以后,竽终于在音乐史上消声匿迹了。
箜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弹拨乐器。见诸记载的有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其中卧箜篌属琴瑟类,汉代便已产生。据记载,卧箜篌曾被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便渐成绝响,只在朝鲜得到传承,成为今日玄琴的前身。竖箜篌和凤首箜篌属竖琴类,这种有曲形共鸣槽,张着二十多条弦的乐器自汉代由波斯传入后,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力和统治者的喜爱,自南北朝至隋唐,在乐坛上一直盛行不衰。它的优美动听曾令唐代诗人李贺写下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那样动人的诗句。而就是这样一件杰出的乐器,最终也没能逃脱失传的噩运。自明代起,箜篌成为绝响达三百多年之久。即使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制作的各种箜篌,也因战乱或其它原因,未能流传至今。要知道,现在我们演奏的箜篌,是在参考了古代箜篌的文献图片,并借鉴现代竖琴的一些原理后,才得以研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