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作家的早夭
汉末建安时期,公元217年,一场流行性疫病席卷中原大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的惨状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场疫病也给文坛打下了深重的黑色烙印,有四位出色的作家也被夺去了生命。他们就是“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瑒、刘桢。
建安七子是汉末重要的作家群。他们围绕在曹操父子周围,形成声势颇大的邺下文学集团,共同创造了“慷慨悲凉”、“梗概多气”的文学风格,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徐、陈、应、刘四人,是七子中的优秀成员,在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陈琳擅长书檄,其笔锋之犀利曾经使曹操大为震动;徐干是学者,写诗以抒情见长,《室思》诗中的著名比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己时”曾多次为后代作家化用,刘桢也擅长写诗,以五言诗著称,风格刚健有力。他们四人,在当时被称誉为“一时之隽”。
然而,这些优秀作家宝贵的才华和生命却都断送在突如其来的天灾中。他们曾用笔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最后自己也成为乱世苦难的牺牲品。他们去世时都正当中年,处于创作的旺盛期。公元218年,曹丕在书信中提到,刘桢的诗作“有逸气,但未遒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应瑒富有才学,曾计划著书立说,——但他们的愿望,却再也无法实现了。
建安七子中的另外几位中,孔融死于208年,阮瑀死于212年,王粲也于217年病死。这些文学家的逝世,给这一文学集团的活动过早地打上了句号,在文坛上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空白。直到魏末正始年间,再没有新的优秀作家出现。一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就这样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