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样板戏占据中国舞台
八个样板戏是“文革”时期文化专制路线的产物。
江青是八个样板戏的“缔造者”。早在“文革”前,江青就自封为文艺界的“哨兵”,专门对文艺界不合她个人好恶的作品滥加评论、指责,颠倒黑白,无限上纲,搞得文艺界人人自危。1964年春天,为支持“京剧革命”,毛泽东观看了江青与北京京剧一团一起把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的同名京剧,并提出将《芦荡火种》改名为《沙家浜》。江青以跻身和插手“京剧革命”为契机,开始了她政治钻营的新步骤。
从1964年春天开始,江青不仅向毛泽东报送各地文艺界的动态,也公开讲话指责中国舞台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是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东西。这些作法在得到毛泽东支持后,江青便着手以京剧为突破口,力求树立起一批让中国文艺界奉为圭臬的“样板戏”。江青先后参与了京剧《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剧目的改编、排演工作。江青侵吞其他作者的成果,从台词、唱腔到服装、道具都作了较大改动。剧目虽然表现了现实生活,从而拓宽了京剧的表现范围,但被加入了“阶级斗争为纲”、“三突出原则”等许多“左”的内容。这八个剧目在江青的倡导下被硬性规定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样板戏”,故称“八个样板戏”。在“文革”10年中,它们一直占据着中国的银幕、舞台,“文革”结束后大都停演。
文艺创作有自身的规律,它要求创作的不断突破与自由。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有“百花齐放”的局面。江青树立的八个“样扳戏”,恰巧阻碍和窒息了艺术创作的源泉,对“样板戏”的模拜,导致“文革”10年中其它文艺形式的销声匿迹,文艺创作出现了“百花凋零”的悲剧。对文艺创作人为地控制和粗暴干涉,只能使文艺创作陷于停顿甚至倒退的境地,这是八个“样板戏”占据中国舞台所留下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