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陈·矫志篇》中外哲理诗赏析

《王廷陈·矫志篇》中外哲理诗赏析

蛟龙虽困, 不资凡鱼。

鸑鷟虽孤, 不匹鹜雏。

虽有香草, 当户必除。

虽有仁人, 在敌必诛。

狐白虽美, 炎暑必置。

舟车之用, 易地则弃。

兰蕙不采, 无异蓬蒿。

干将不试, 世比铅刀。

以骥捕鼠, 曾不如狸。

饿夫获璧, 不如得糜。

郭生纯臣, 鲁连高士。

彼乃登台, 此乃蹈海。

宁直见伐, 无为曲全。

宁渴而死, 不饮盗泉。

这是王廷陈以四言形式写成的一首述志之作。全诗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层。

“蛟龙虽困,不资凡鱼。鸑鷟虽孤,不匹鹜雏。”蛟龙即使处于困境之中,也决不会凭借普通的鱼去走出困境。鸑鷟(凤凰中的一类)即使孤独,也决不会和鸭子为伍。此四句喻英杰之士决不会和凡夫俗子为伍。蛟龙为水族英杰,鸑鷟为禽鸟英杰,它们即使身处困境,也决不会与芸芸众生相交。人之英杰,亦当如是。

“虽有香草,当户必除。虽有仁人,在敌必诛。”即使为香草,长在迎门之处也必须除掉;即使是仁人,站在敌对势力的行列中也必须除掉。此四句讲处事之理。除恶务尽,人所共识。如果要除的对象不是恶而是善,又该如何处置?辨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将此善放在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如果对己不利,那么即使是善也必须当机立断。

“狐白虽美,炎暑必置;舟车之用,易地则弃。”精美的狐裘(狐白是狐腋下之白毛,指精美的狐裘)再漂亮,盛夏酷暑也必须放起来不穿;车船之类的交通工具,换了不同的环境就得扔掉。无论穿的、用的,都必须适合需要。不符合需求的东西,再美再好也得舍弃。符合需求即是决定取舍的最高标准。

“兰蕙不采,无异蓬蒿;干将不试,世比铅刀。”兰花开了无人采摘,则和野草一样;利剑在手而不去用,则和钝刀一样。“干将”,是古代著名的利剑。“铅刀”,以软金属铅制成的刀,喻钝刀。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如果不提供给他显示其才干的机遇;那么,贤与不肖也变得毫无区别了。

“以骥捕鼠,曾不如狸。饿夫获璧,不如得糜。”用千里马去捕鼠,竟然不如善于捕鼠的狸;即将饿死的人得到璧玉,还不如得到一碗粥。前二句讲用非所长,后二句言得非所需。

“郭生纯臣,鲁连高士。彼乃登台,此乃蹈海。”郭隗,战国时代燕人,曾劝燕昭王从自己开始尊贤。燕昭王从其言,拜他为师。诗中“郭生”,当指郭隗。“登台”,指黄金台事。《史记·燕世家》只说燕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事之,未言筑台。《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始言筑台。郭隗是忠纯笃实之臣,所以登台而受昭王礼遇。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为人豁达,喜为人排难解纷。游赵,适遇秦兵围赵,魏使新垣衍请求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力言不可。会信陵君引魏兵至,秦军解去。后来燕将据聊城,齐人攻之,历年所而不能拔,鲁仲连封书燕将,辨明利害,燕将自杀,聊城乃下。齐王因此欲加封鲁仲连,鲁仲连逃封隐于海上,这即是诗中所言“蹈海”。郭隗、鲁连,俱为人杰,一登台受拜,一蹈海逃封。二人经历,于世人眼中,大相径庭;但是,诗人看来,貌异而实同。人之处世,或“登台”,或“蹈海”,总之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愿。苟能遂己之愿,“登台”“蹈海”并无二致。如能活得符合自己的心愿,那就是活得开心,活得痛快。

“宁直见伐,无为曲全。宁渴而死,不饮盗泉。”宁可直道而被杀,不要委曲而求全;宁可干渴而死,不饮盗泉之水。“盗泉”,在今山东泗水县。《尸子》云:“(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此数句讲守志要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