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原文与翻译、赏析
陈维崧
邢州道上作①
秋色冷并刀②,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④。残酒忆荆高⑤,燕赵悲歌事未消⑥。忆昨车声寒易水⑦,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⑧。
【注释】 ①邢州: 即今河北邢台。②并 (bing冰) 刀: 古时并州产剪刀,以锋利著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③三河:地名。汉代以河内、河南、河东三郡为三河,即今河南洛阳市黄河南北一带。④皂栎 (日历): 两种树名,都是落叶乔木。⑤荆高:指战国时刺客荆轲、高渐离。⑥燕赵悲歌: 韩愈《送董邵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⑦易水: 在河北易县。⑧豫让桥: 在晋阳县 (今山西太原市) 东。豫让,战国时晋人。曾是智伯家臣。后智伯为赵襄子所灭,豫让为报答智伯知遇之恩,漆身吞炭,欲刺杀襄子为智伯报仇。一日襄子出行,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豫让被襄子捉住,伏剑而死。后人称此桥为豫让桥。
【词大意】 秋天的寒光凄冽,冷似并州快剪,一阵阵令人辛酸的秋风,卷起松涛呼啸。三河少年游侠并肩骑马奔驰,他们粗犷豪放,乘着酒兴,在皂栎树林中,弯弓射大雕。
醉意残存不禁想起荆轲、高渐离,昔日燕赵悲壮的歌声似乎至今还未消失。就如同昨日一般,壮士伴随辚辚车声渡过寒凉的易水。今天,酒余豪气犹在,驱马飞奔,驰过当年豫让行刺襄子的桥上。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途经邢台的怀古之作。上阕写作者与北方一伙少年侠士一起驰马射雕,豪放之气,跃然纸上。起首两句点明季节及环境。“秋色冷并刀”,以并州快剪比喻秋天的风光,既渲染出秋色的肃杀,又暗喻闲愁剪不断的心境。一个“冷”字造成一种逼人的寒意,突出秋景在人们心理上的感觉。“一派酸风卷怒涛”,进一步融情入景,面对一片萧条的秋光,耳畔又响起秋风吹动树梢响起的阵阵涛声,怎能不使人感到辛酸悲凉。下面三句是说幸好遇见了粗犷豪放的三河少年,一起并辔齐驱,少年的游侠气概不仅驱散了恶劣的心绪,而且受到感染,一起到皂栎林中开怀畅饮,酒酣之际,弯弓搭箭,直射空中盘旋的大雕,这是何等壮志凌云的气魄!词的境界哀而不伤,先抑后扬,诗人的情绪也由低渐高,有一种振奋鼓舞的张力。
下阕转入抒发怀古幽情。残酒,指残存的酒意,实即为醉意犹存,乘着酒兴,因地思及有关的古人。邢台临近易水,正属古代燕赵之地,途经此地,自然会联想起战国时著名的刺客荆轲、高渐离等人。燕赵悲歌虽已成为历史,但他们那种“重然诺,轻生死”的扶弱除强的精神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故而词中用 “燕赵悲歌事未消”一句表明作者对待荆轲、高渐离刺击秦王这段历史的看法和评价。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忆昨车声寒易水”,等于把1800多年前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再现于读者面前,以听觉(车声)触动读者的回忆,凭借想象的羽翼,读者与作者一起回溯到遥远的古代,一同领略燕太子丹饯别荆轲时那振撼心魄的歌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车声引发出歌声,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万端。最后两句,由历史回到现实,“慷慨还过豫让桥”,“慷慨” 表示忆及荆高这段悲壮往事产生的效果,作者和三河少年不消说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意气风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驱动力。于是,重新跨马提缰,驰过记录着另一段悲壮历史的豫让桥。词的下阕共涉及到三位古人,对荆轲、高渐离用的笔墨稍多一些,由人及事,还写了燕赵悲歌,易水送别的往事,而对豫让则一带而过,仅仅是作为桥名出现一个名字,对他为智伯刺杀赵襄子的事只字未提,可见作者并不是要讲这些刺客的故事,而着重在歌颂这种行侠仗义的精神,给人一种气壮山河的豪迈感受。
在写法上,这首词很注意炼句炼字,如“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渲染秋景极工;“忆昨车声寒易水”的“寒”字,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得十分生动、形象。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提到炼句炼字的重要性时说:“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得篇中之意工到,则气韵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无所不有,能事毕矣。”这话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