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宋·绍兴太学生》原文与赏析

宋·绍兴太学生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在宋词中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作品。它从小处落笔,触及时政,通过对一个没有骨气的封建官吏可笑形象的勾画,无情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及其权贵在金人面前奴颜婢膝的丑态。根据《宋史·洪迈传》的记载:宋高宗末年曾派遣翰林学士洪迈使金,最初洪迈要求以对等的国礼晋见金主,不肯自称“陪臣”,金人便把他锁禁在使馆里,“自旦至暮,水浆不进”,在金人的威胁下,洪迈屈服了,便向金主跪拜称臣。人选取这一历史事实,生动勾画,巧妙点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宣泄了胸中的郁愤情绪。

在艺术上,这首词有三个特点。首先,它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形象。作者以简约洗练的语言,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寥寥几笔,快笔速写,便把洪迈的形象神态毕肖地活画了出来。“稽首垂哀告敌仇”七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对金主屈膝跪拜,苦苦哀求的软骨头,被描绘得跃然纸上。洪迈在金人面前是一副嘴脸,出使归来,又是一副面孔,明明是做了有失国格、人格的丑事,回来后却不知羞耻,摆头晃脑,夸夸其谈。“万里归来夸舌辩”,“好摆头时便摆头”,便是这一情景的生动写照。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洪迈“素有风疾,头常微掉”,这首词中描写他“好摆头时便摆头”,既是实写他掉头的毛病,也妙语双关地讽刺了他回宋后洋洋自得的丑不知羞的行为。词,长于描绘典型景物,抒写典型情绪,但在一首词中,能够如此生动地描写出一个典型人物来,这在宋词中还是不多见的。其二,运用对比手法,映衬烘托。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丑、恶的东西比较而存在的,事物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分辨出真伪和是非。在这首词中,作者把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使它们相互映衬,从而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洪迈使金,不能够保持一个使者的坚贞节操,经受不住艰苦环境的考验,他的变节行为理应遭到人们的唾弃。诗人写道:“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在这里,把洪迈和苏武作了鲜明的对比。汉武帝时,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要他投降,苏武大义凛然,不肯屈节,居北海荒原牧羊,受尽种种折磨,在匈奴生活了十九年才回来。一个是一日饥渴不堪忍受;一个是十九年磨难不变其志,两者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词的下阕,作者又将洪迈父子作了对比描写。据《宋史》本传记载: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也曾被禁留,十五年后始得归宋,宋高宗称他“苏武不能过”。洪皓虽然呆在金国束手无策,但毕竟还算是一个不失“忠节”的人,洪迈同父亲相比,显然又大大差了一截。词中说:“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通过两相绾合,指出象洪迈这样的无能官吏是不能为国家消除忧虑,排解国难的。对比手法的恰当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其三,运用讽刺手法,嬉笑怒骂。作者对于自己要批判否定的对象,没有采用正面出手、直言怒斥的方式,而是冷嘲热讽,极尽调笑挖苦之能事。“堪羞”、“村牛”一类口头俗语的插入,都增添了作品的讽喻力量。同时,作品写得风趣、幽默,充分显示出了作者的智巧。清代的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他讲的虽然是戏剧创作,但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活泼,是同诗人的“机趣”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