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唐]张九龄》原文与赏析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迁中书令,为相贤明,正直不阿,被李林甫所排挤,开元二十五年(737)贬为荆州长史。他的《感遇》诗十二首即在荆州时所作,与陈子昂的《感遇》相类,同为思深力遒的佳作。

以兰桂自比。葳蕤,茂盛披拂的样子。兰草在春天叶茂香浓,桂花在秋日皎洁飘香。它们的勃勃生机,显现出无限活力,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的季节。人们纷纷循香而来,于草丛花前,心迷神醉,流连忘返。但是兰桂的形态气味是它们的本性,生而有之,决不是为了取悦于“美人”而散发芳芬,更不希望为“美人”采折,替她们去装饰门面。诗以兰桂喻指坚贞清高的气节,表白自己本无用世之意,所以不求君相(“美人”)的引用。用寓言笔法,曲折地传达出自己的真实心态。

“草木有本心”亦给我们一定的哲理启示。尽管兰桂溢香飘芳是其固有的本性,并不藉此慕求他人的青睐,但人们却不邀自来,闻风而至,沉醉在清淡宜人的香气之中。可见,“才”、“德”是必有所用的。人在世上,要紧的是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美德,积蓄才干,那末,即使默默无闻地存身于人群之中,或者孤身独处于闹市之外,他的德才也会像兰桂飘香一样,引来众多的仰慕者,并最终得到世人的首肯。李时珍苦修《本草》荫蔽后世,居里夫妇发现核能造福人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此为启示之一。

启示之二:兰桂的芬芳,高雅清新,怡人身心,故寻觅者不辞路遥,不畏地僻,“闻风”而来,满足而归。如果他们发出的是腥臊恶臭的气味,则人们躲避掩鼻尚恐不及,又怎肯蹑迹披求,趋之若鹜呢?可见,关键在于“德”、“才”的性质。恶德歪才,是为害群之马,人人皆恨;美德良才,方是君子本色,人人皆亲。

启示之三:兰桂吐芳是自然形成的,可以说是无目的的(从生物学上来说,能吸引蜂蝶,借以繁衍后代。但兰桂并不自知)。比之草木,人要不知高明多少倍。但“德”、“才”不是先天就形成的,必须靠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渐具备。它们是后天刻苦学习、磨炼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必须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改造,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净化自己。人的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的,积德蓄才,目的是造福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在匆匆的人生旅途上,印上自己深深的脚印。封建时代的张九龄,满腹经纶而不被重用,“何求美人折”吐露的是求而不得后的愤懑凄清的心态。今天我们则提倡“唯求美人折”,立志把自己的智慧才干奉献给伟大的祖国,这才是无悔无愧的一生!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独善其身,凡此种种,在今天都必须坚决唾弃之。

这首诗以寓言形式,用隐喻手法,托草木而言心志。末二句以“草木”紧扣“兰”、“桂”,首尾照应分明,结句“何求美人折”正意反说,运用转笔,更显出跌宕起伏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