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对月歌·[明]唐寅》原文与赏析

[明]唐寅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日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作者在这首诗中,以酒为伴,以月为友,以李白为楷模并引为千古知音,尽情地抒发了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出封建社会落魄文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诗一开始,即以明月为描写对象,很自然地想到大诗人李白。的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常见而又美好的形象,如“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但更重要的是李白那种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个性独特,愿与大自然同归的高洁品格与作者的人生态度恰好同调。所以,当举杯对月之时,便进入了深沉的回忆和无边的遐想。如此皎好无瑕的明月,只有李白诗能说。可是李白已仙去多年,明月却在时晦时明、时圆时缺的运动中依然如故,人生的短暂与大自然的永恒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啊!现在我亦像李白那样举杯对月,高声吟诵,但月与李白哪能知道呢?阔大深长的历史沉思中既有对李白的怀念和景仰,又有对明月的喜爱,对永恒无际的宇宙神秘的思索,表现出强烈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接着,作者在以李白和明月为参照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的不幸遭遇,从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回到了污浊黑暗的现实,直抒胸臆,清醒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理想。李白能诗能酒,诗酒中饱含着对奸邪当道、政治黑暗的幽愤。而我呢?自知才不及李白,但幽愤更胜其十倍。科场失意,生活困顿,庸人直上青云,才子饱受白眼,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触目皆是。此时此际,感慨万端,酒百杯,诗千首,也难以泄愤啊!幸好皎洁温馨的明月,如同公正无私、阅尽沧桑的历史老人,估计不会嫌弃自己而能理解自己的苦闷,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在这里,作者以李白作对比,谦虚中寓有深广忧愤;以明月为知己,孤独中含有旷达自信。那么,人生将何以为归呢?作者从坎坷的经历中得出痛苦的结论,那就是态度坚决,义无反顾,与功名富贵决裂,“不登天子船”,“不上长安眠”,在自己“精心营造”的茅屋中,以诗酒书画为业,以春花秋月为友,与永恒美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自己的人格傲然挺立,永葆高洁。

这首类似李白古风的咏物抒情诗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诗题《把酒对月歌》显然受到李白《把酒问月》诗的影响,但却意匠独运,构思新颖。全诗以明月为主要咏颂对象,并带进酒和李白,使人与物、古人与今人、天上与人间豁然贯通,联想自然,想象丰富,时空阔大,意境深远,给人以哲学思考。结构上,前八句的叙写侧重想象,富于浪漫意味。后八句的抒情侧重现实,哲理色彩浓厚。特别是末尾“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两句,极其洗炼地描绘了桃花庵的优美景色,通过这“人化了”的幽雅环境,烘托出“桃花仙人”(作者自谓)潇洒飘逸的鲜明形象,表达了一种竭力超尘脱俗,遨游于理想天地的人生追求。情景交融,韵味醇厚,引人深思。此外,由于情真意执,直抒胸臆,使得全诗语言清新朴素,通俗流畅,风格近乎民歌。这种创作个性和风格,不仅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才情和品格,同时也是对当时“前后七子”主张刻意摹仿古人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一个有力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