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宋·柳开》原文与赏析

宋·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 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 尽提金勒向云看。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见闻。作品虽未直接展现宋军迎敌的刀光剑影、生死搏斗的场面,但却借助射向天空的一支响箭和来犯胡骑为箭声所惊的情态的刻划,以实写虚,反衬出戍边战士的英勇无畏,给人以生动的感受。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前写视觉,后写听觉。“冒顿乃作鸣镝。”(《汉书·匈奴传上》)“妫州工贡骹矣。”(《新唐书·地理志三》)这是边塞敌我双方常用兵器。诗以富于动感和音响的“鸣骹”开篇,先造成声先箭而到的效果和临战的气氛。“直上”二字,既以“上”的射向显示对方意欲侵犯,我方放箭示警的紧张态势,又写出鸣骹风驰电掣,腾空疾飞的射速。首句起势突兀,虽略去胡骑窥境犯边,戍卒搭箭弯弓的过程,但从响箭离弓,直飞云空之势,可以推见弓手的非凡射技。“一千尺”则在展示射程之高的同时,为由所见转写所闻过渡。

次句先写环境背景,再写音响,前伏后垫,互为因果。“天静无风”当是晴朗干燥天气,与“大漠风尘日色昏”(王昌龄《从军行》)的景象迥然相异。“干”本是与湿相对的状物词,此处用来形容箭声,一字传神,不同凡响。着一“更”字,一则点明鸣骹升空为沙场常见景况,一则突出其声较之平常愈加尖厉、响亮。

塞外边地,晴天万里,白云凝空,忽见一支响箭直入云霄,箭镞随着箭的疾飞发出呼啸,可谓有声有色。但这只是全诗所摄取的一个空间画面。作者紧接着将镜头转向大漠上的来犯者,以表现“声更干”所造成的效果,于是又展现出另一个空间画面:“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以“碧眼”状“胡儿”,妙在画龙点睛,以目传神,既突出其相貌特征,又突出其情状。因为作品着意刻划的正是胡儿尽“向云看”的全神贯注。“三百骑”言其人马之众,来势甚猛。此句暗寓贬义,在全句中充当主语,虽是名词词组,却静中显动,使读者眼前浮现出漠野上一彪人马,骠勇强悍,飞蹄扬尘的场面。“金勒”,是驾驭牲口用的带嚼口的金属笼头;“提”,这里作提控、收勒讲。此句虽写动态,但又动中显静。前四字凝缩了云中箭响,胡骑勒缰,循声寻箭的连续动作,用一个“尽”字将众多人物霎时间不约而同为鸣骹所惊的群象定格。而“向云看”三字,既回应上句“碧眼”,又实写“一千尺”之高。通过云中声响,将箭的射线与人物的视线集中到一处,使上下两个画面连为一体,并突出了一支箭惊三百骑的神奇效果,从而勾勒出一位未曾露面的无名射手“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江城子》)的英武形象。

这首绝句,短小精悍,言简意长,只通过一刹那的时间过程和上与下两个空间画面,概括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读者可以由其已写者推见其未写者,由其部分推见全体。称得上“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犹存唐代边塞派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