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囤与扒》原文|注释|赏析
“民主的扒手” ,这个新的词儿很有意思。
“民主” 而遭“扒手” ,足见得“民主”也就和法币关金一样,成为了什么人夹袋里的私有的东西。
“扒手” 而扒“民主” ,足见得“民主”也就和法币关金一样,应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东西。
把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东西拿来藏在自己的夹袋里,这种民主囤积者无怪乎要遭 “扒手”。
把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东西从囤积者的夹袋里扒了出来,这种 “民主的扒手” 倒真真是民主的了。
还是赞成民主的囤积呢?还是赞成 “民主的扒手”呢?
(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沫若文集》第13卷)
赏析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行将结束的前夜,此时,人民要求和平、要求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动派却加紧了独裁统治,对人民的民主要求采取了镇压手段。文章从一个新名词“民主的扒手”的剖析入手,揭露了反动派在“民主”问题上所玩弄的卑鄙伎俩,表达了对人民的民主要求的支持与声援。文章写得极为精短,却寓意深刻,取喻新颖。作者本意是对“民主的扒手”这一新词儿进行解释,但并不急于亮底,而是将这一词组一分为二,进行社会学的而非文字学的“考证”。指出“民主”之所以遭到“扒手”,是因为“民主”被某些人当成私有财产囤积起来,放入了自己的夹袋; “扒手”而扒“民主”,正是要把应当属于公民所有的权利再夺回来。紧紧扣住“囤”与“扒”而进行的这一分析,思路敏捷而清晰,逻辑严密而合理。
文章的推理层次除首尾两个自然段外,正文由两组一一对应的排比段构成。文句格式大体相同,文意内容正好相反,颇具散文诗的韵味。这并非玩弄文字游戏,恰恰相反,它充分显示出作者思想的深邃和语言的精炼。正是这种精妙的行文布局,使文章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从文势上看,则缓急有序,一气呵成。末尾的一句反问,将褒贬、爱憎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强烈,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