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贫妇谣》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杨维桢《贫妇谣》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杨维桢

西家妇,贫失身。东家妇,贫无亲。红颜一代难再得,曒曒南国称佳人。夫君求昏多礼度,三日昏成戍边去。龙蟠有髻不复梳,宝瑟无弦为谁御。朝来采桑南陌周,道旁过客黄金求。黄金可弃不可售,望夫自上西山头。夫君生死未知所,门有官家赋租苦。姑嫜继殁骨肉孤,夜夜青灯泣寒杼。西家妇作倾城姝,黄金步摇绣罗襦。东家妇贫徒自苦,明珠不传青州奴。为君贫操弹修竹,不惜红颜在空谷。君不见人间宠辱多反覆,阿娇老贮黄金屋。

这首乐府诗,通过一位美丽的贫家女子婚后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元代统治者的兵役、租税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塑造了一个为爱情而甘于贫穷的劳动妇女形象。

诗的开头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了两个贫家妇女的身世。西家贫妇因穷乏丧失了操守,贫穷的生活使东家的贫妇失去了亲人。红颜一代难再得,曒曒南国称佳人。”是诗人对东家贫妇容貌的侧面描写。“曒”是明亮的洁白如玉的意思。这两句诗说肤如凝脂明眸皓齿的东家贫妇,在南方以美人著称,她艳丽的容貌在当代很难找出第二人。她的丈夫按当时的礼节仪式向她求婚,东家妇找到了意中人;但她同心爱的人仅度过了三天的美好时光,丈夫就去服兵役驻守边疆。 “三日”不仅点明了东家妇新婚生活的短暂,而且还间接地指责了元代统治者逼使人民从军的急迫和无情。统治者为了戍边不知破坏了多少人的美好姻缘。

丈夫走后东家妇是“龙蟠有髻不复梳,宝瑟无弦为谁御。”古人挽发而结之于顶称为髻。 “龙蟠有髻”是形容东家妇发式的别致。本来新婚不久的女子正值青春年华,理应巧妆打扮;可惜丈夫远在边疆无人欣赏自己的容颜,也就懒于打扮修饰,这正如有琴瑟没有知音不愿弹奏一样。这两句诗通过东家妇无心梳妆的举动和心理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我国古代的传统生活是男耕女织,丈夫被迫戍边,那一家人的生计只有靠东家妇来维持。朝束采桑南陌周,道旁过客黄金求。”早晨东家妇到南面的道路上采集桑叶,一个过往的客人以黄金作礼向她求婚。后一句看似平淡其实蕴含丰富, “黄金”间接地点出了过客的身份不是贫穷的百姓,而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贾。这商贾无非是唾涎于东家妇娇美的姿色,所以尽管是偶然相遇,也不惜以重金相求。同时,这句诗也正好印证,照应了前面”红颜一代难再得,曒曒南国称佳人。”而对垂手可得的富贵,东家妇的态度是鲜明的:”黄金可弃不可售,望夫自上西山头。”两句肺腑之言,表达了东家妇对爱情的无比坚定和忠贞。“夫君生死未知所,门有官家赋租苦。姑嫜继殁骨肉孤,夜夜青灯泣寒杼。”尽管丈夫戍边杳无音信生死未卜,但官府的田赋租税还是征收不误。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公婆接连去世,家中只剩东家妇自己。每到晚上,独自一人在织布机旁面对昏黄的油灯,熬过一个又一个寒夜。诗中一个“苦”字高度概括了元代后期劳动人民的苦难,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在这两句诗所构成的“青灯泣寒杼”的图画中,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表达了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诗的最后八句,写西家贫妇成了倾国倾城的美女,头带黄金步摇,身穿绫罗绸缎,真可谓珠光宝气。而东家妇却白白地受苦受穷,她不因自己有艳丽的容颜而生活在深谷之中就哀伤。这种为了丈夫而自己甘心受贫穷的操守,值得我为你唱赞歌。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是变化无常的,那位受汉武帝宠爱的陈阿娇,失宠后又废居长门宫,不是很好的例子吗?诗人将西家妇与东家妇作了对比,并通过“金屋藏娇”的典故,抒发内心的感慨,表达出对东家妇的赞美之情。需要指出的是,诗人评价东家妇所依据的道德观、节操观,完全是按儒家思想体系作为标准的。对比,读者在欣赏诗作时应注意鉴别。

这首诗,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同时,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坚持操守的美丽的贫家妇女的形象。在这个形象塑造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写东家妇的容貌,诗人没用正面的肖像描写,而是通过“红颜一代难再得,曒曒南国称佳人。”“道旁过客黄金求”三句的侧面描写,烘托出东家妇的美丽多姿,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从“龙蟠有髻不复梳”到“夜夜青灯泣寒杼”,通过层层铺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东家的品德,将这个形象刻画,的比较丰满。诗人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中着重写的是东家妇,但诗人却从身世、生活中的遭遇和结局上,将西家妇与东家妇作了鲜明的对比, 以显示出东家妇品行的高洁。最后还采用卒章显志的手法,巧用典故,并通过画龙点睛的议论,既赞美了东家妇的品行、操守,也表明了诗人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