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白马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曹植《白马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魏]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齐瑟行》,无古辞,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以首句二字名篇。 《太平御览·兵部》引本诗,题作《游侠篇》。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塑造了一个武艺精强,奔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本诗不仅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能够体现“慷慨任气” “词采华茂”之“建安风骨”神韵的建安诗作中难得的杰作。

首二句起笔不凡,先声夺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匹套着金色笼头的雪白的战马,如狂澜骤起,奔驰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消失在通向西北疆场的征途中。这里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先截取最能表现人物英雄性格的场面,突出个性特征,把游侠少年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用“借问谁家子”来铺叙,交待人物身世: “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幽并”,幽州和并州,现在的河北、山西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古代幽并之民,“好气任侠”。原来这位英姿勃勃的骑士是幽州和并州一带的游侠少年,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保卫祖国,他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轻轻一笔,似在不意中,却从侧面点出了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曹植早年曾随曹操征伐四方,得到父亲许多军事学的传授,可以说也是一位深得曹操宠爱的“白马少年”。当时的形势的确在激发着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作者塑造的轻生重义、奔驰沙场的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情、志尽在其中。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写游侠儿如何练就一身杰出的本领: “宿昔”二句,写他朝朝夕夕以良弓、楛矢为伴、勤习苦练。 “控弦”六句,以铺陈排比的笔法,用两两相对的句式,极力表现他的习武生活。“控弦”二句,写一左一右, “仰手”二句,写一上一下。四句相同的句式铺写四个不同的方向, “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点活了左右上下一系列的动作,使人应接不暇,连声叫绝。然后,写他的轻捷灵活胜过林中猿猴,他的勇猛剽悍恰如虎豹蛟龙。这里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毫不过分。这一层,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连续而形象地突出了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超群的不凡身手,不仅丰厚了歌的内容,充实了人物形象,而且为第三层写游侠少年英勇善战杀敌立功作了铺垫。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这里,诗人没有写战斗的过程,只用“长驱”、“左顾”、“蹈”、“陵”,突出表现他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慨。由于有前边坚实的铺垫,这里用如椽大笔的挥洒则收到似电影特写镜头般的典型细节刻画的效果。将游侠少年英勇善战的个性加以放大而又集中地活现于读者面前。

至此,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四层中,作者又进一步用人物自白的方式,对游侠少年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具体的描写:既然置身于枪锋刀刃之上,哪里还顾到自己的性命呢!连父母都顾不上,哪里还谈什么儿子与妻子!既然把名字编入壮士的行列,就绝对不应该再考虑到个人。对于献身于祖国的人,战死沙场,就好像回到久别的家乡一样轻松愉快。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这首诗的最强音,也是这首诗的高潮。它说明了游侠少年之所以能为国立功,不仅仅是他的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积极。他不仅仅是血肉之躯,而且是一位肝胆照天地、精神泣鬼神的民族英雄。这两句广为后人传诵的诗句,也是作者借游侠少年之口的自我表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白马篇》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由于全诗的基调是昂扬的,充满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在他的两首《杂诗》里说得更率直:“闲居非吾愿,甘心赴国忧”,“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这样的思想感情,是他塑造的游侠少年形象显得真切而凛然有神的基础。另一方面,作者不仅继承了乐府民歌的浑朴自然的风格,全诗毫无故意雕琢的痕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文人作家精湛高超的艺术才能,使人物鲜明突出的个性和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