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后春愁曲并序》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陆游《后春愁曲并序》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陆游

予在成都作《春愁曲》,颇为人所传。偶见旧稿,怅然有感,作《后春愁曲》。

六年成都擅豪华,黄金买断城中花。醉狂戏作《春愁曲》,素屏纨扇传千家。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朱颜忽去白发生,真堕愁城出无计。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闭门坚坐愈生愁, 未死且复秉烛游。

从序和诗的内容来看,我们知道这首诗是陆游晚年的作品。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发现了当年在成都时写的一首诗——《春愁曲》的旧稿,产生了无限感慨,于是写了这首诗。题目《后春愁曲》是和前《春愁曲》相对而言的,这样命名,也是为了便于对比,寻出思想感情的脉胳,从而写出感慨,抒发忧国忧民的愁思和表现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怀。

《后春愁曲》的开头是诗人对成都时期生活及写《春愁曲》的回忆: “六年成都擅豪华,黄金买断城中花。醉狂戏作《春愁曲》,素屏纨扇传千家。”可以断定,这些话是夸张的,但仍然使人不好理解。第一,这简直写的是富贵人家公子哥儿的生活,和我们心目中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形象连不起来;第二,陆游自幼主张抗金救国、收复失地,在国家多难之秋他怎能心底无愁呢?——要明白这些问题,就得对诗人成都时期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诗人在成都时还真过的是放纵的浪漫生活。当时他的官职是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后兼任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品级不高,还是闲散官职。他自己也说:“官冷无一事,日日得闲游。”本来把他从南郑前线调到后方成都他就一肚子不高兴,到了成都又不被重用,空有报国之志,无处施展本领,正所谓“报国欲死无战场”。为了排遣郁闷的心情,游猎和观花就成了他的常事;此外,他还是酒肆和歌院的常客。芳香醉人的醇酒和舞姿翩翩的歌女暂时给他精神上带来一些慰藉,减轻了他内心的愁苦。诗人的这一段经历一般不为论者提及,但我们还是应当尊重事实,不必为贤者讳。诗人对自己当时这种生活也是毫不隐饰的,如他在《成都行》中写道: “青丝金络白雪驹, 日斜驰遣迎名姝(有名的美女)。胭脂褪尽见玉肤,绿鬟半脱娇不梳。”这种生活在《春愁曲》中也有描绘:“蜀姬双鬟娅姹娇,醉看恐是海裳妖。”总之,诗人就是在这种醉狂生活中写的《春愁曲》。诗的内容,是以春日美景不长来喻人生短暂,因而产生愁思,解脱的办法是及时行乐。这首诗属于一般性的感叹人生无常之作,思想境界不算高。不过这毕竟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世俗的一面,他还有不忘恢复大业的高尚的一面,严肃的一面,所以诗的第三句特地说明《春愁曲》是醉狂之中的“戏作”,因而我们还应该看到诗人思想感情的主导方面。

诗人在回忆了写《春愁曲》的情况之后,进一步评说道: “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这两句可说是对当年成都生活及写《春愁曲》时思想的反思,其中隐隐含有自责之意。这里要注意诗中的“当时”二字,否则就会对诗人作出过多的否定。 “当时”者,写《春愁曲》之时也。诗人在名花、美酒、歌女中陶醉之后,暂时忘却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处于自我麻醉状态,写诗言愁,如在梦中, 自然不是清醒语,所以感情不够深沉是可以理解的,何况还是“戏作”呢接下去诗人就回到了老年的现实中来: “朱颜忽去白发生,真堕愁城出无计。”这里是有意把暮年之愁和《春愁曲》中的“愁”作对比,着重说明现在老了,才真正堕入了“愁城”之中无计脱身,相比之下,当年的“愁”自然不算回事了。那么暮年的“愁”是什么呢?诗人没有明言,从他的思想和生活来看,并不难理解。诗人终生不忘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言恢复大计,为此也曾屡遭贬谪,但从未改变初衷,在临终的《示儿》诗中还谆谆交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见诗人暮年的愁仍是忧国忧民。在金人步步进逼,朝政腐败、国家破亡在即的时刻,这“愁”是无可奈何的心灵写照。

最后四句是诗人在精神上的自我“解脱”。 “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这是以万事悠悠来反衬人生短暂,不管自身在世多长时间,总归是要死的。话中流露出自己已没有时间来完成恢复大业的哀愁。 “闭门坚坐愈生愁,未死且复秉烛游。”表面上看起来很旷达,实际上内心痛苦得很,这是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一种强作欢颜的变相呻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后春愁曲》的思路是回忆、对比、反思、解脱,它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愁思和《春愁曲》中的愁思有相似之处,而又有很大的不同。两者都表现出了人生短暂的思想,但《春愁曲》是想在花天酒地中长久欢乐(“我愿无愁但欢乐,朱颜绿鬓常如左”),《后春愁曲》则是时不我与、不能收复失地的深深感叹。后者对问题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感情要深沉得多,读之令人迴肠荡气。此外作者严于律己、对自己昔日生活的反思精神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尚的心灵美,是值得后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