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悲青坂》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悲青坂》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新题乐府诗。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十月,房琯自请将兵去收复长安,辛丑(二十一日),官军与安史叛军战于咸阳县东的陈陶泽,官军溃败,死伤四万多人,生存者仅有数千人。两天后,房琯又率南军与叛军交战,再次失败。(见《唐书·房琯传》) 《悲青坂》所述事件就是房琯的第二次失败。地点大概离陈陶泽不远。
诗的前四句,叙说了敌强我弱的形势: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青坂东门是驻军之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离长安二百里。唐军败于陈陶后,退至青坂东门,依山而守。时值天寒地冻,唐军住寒山,饮寒水,可见其艰苦,说明唐军显然处于劣势。而安史叛军却因陈陶获胜,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悲陈陶》),并乘胜向唐军进逼,“数骑弯弓敢驰突”,正可见安史叛军之骄横,亦可反衬唐军之胆怯,士气盈衰悬殊之大,唐军再次仓卒出战,胜负早已叛明。黄头,指黄头室韦。 《新唐书》: “室韦,契丹别种。分部凡二十余:曰岭西部、山北部、黄头部,强部也。”又:“奚儿,亦东胡种”。 《安禄山事迹》“禄山反,发同罗、奚、契丹、室韦曳落河(胡言壮士)之众,号父子军。”黄头奚儿,即指安史叛军。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这两句跳过唐军与安史叛军第二次战斗场境,直接表现唐军战败后的景象:群山绵延,冰封雪冻,黄河水也因严寒而凝固,原野上草木零落,一片萧瑟,好象大自然也在呜咽,山河也在哭泣。远远望去,青烟四起,白骨遍野,唐军惨败的景象真是目不忍睹。原野的萧瑟荒寂与战场上残存的烟火、唐军的尸骨组成了一幅伤心触目的图画,画面中凝聚着诗人对唐军不幸惨败的惋惜和对安史叛军的仇恨。白人骨,即白是人骨, “是”字从上文而省。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战局的看法: “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当时,杜甫身陷贼中,所以说希望找到一个人捎封信给唐军,希望他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忍持重,再也不要仓猝应敌,以免重蹈复辙。据《房琯传》说: “琯与贼对垒,欲持重以伺之, 为中使(宦官)邢延恩等督战,苍黄失据,遂及于败。”安史乱起,玄宗、肃宗父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对边将的姑息养患转向猜疑统兵将领,派宦官做监军,甚至以宦官为元戎,结果酿成哥舒翰潼关失守等一系列惨败。《悲陈陶》 《悲青坂》所述房琯的失利,虽然有书生不谙军事的原因,但宦官督战,也是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见识的朝野人士,大都认为唐军应避敌锐气,持重坚守,然后伺机反攻。对于皇帝、宦官的制肘,杜甫在诗中不便明说,只好委婉地说“莫要仓猝行事”。前人称杜诗为“诗史”,就是因为杜甫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某些愿望和历史的进步要求。 《悲青坂》一诗的创作,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面对唐军的惨败,诗人并不掩盖事实真相,并不是违心地对皇帝、统兵将领一味地唱赞歌或者对牺牲将士给以廉价的同情,诗人很好地处理题材和诗人情感的复杂情况,诗的格调是悲怆中含有愤激,凄惨中透着希望,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