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张可久·[双调] 折桂令

张可久

西陵送别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在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鉴赏】 此曲题为送别,当然抒写的是离情别绪。曲中提到了两个地名,其中“西陵”,元代无此地名,不过,浙江有个西陵渡 (在今萧山市)。张乔在《越中赠别》中写道: “别离吟断西陵渡,杨柳秋风两岸蝉。” 所以前人常以西陵渡借指送别之地,此曲中大概也是取此意。另一地名 “东州” 即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北),曲中“东州”不一定确指此地,可理解为指山东某地。

开篇就写出了离愁的沉重,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作者伫立渡口,目送画船缓缓离岸,向立在船头的友人挥手告别。船儿好像很懂人的心思,速度极慢,仿佛载不动这沉沉的离愁。画船是在江河中航行的大船,这离愁连画船都负载不起,分离的人儿又怎能承受? 友人如此,作者自己不也一样吗? 两人虽然在渡口分别,然而心却各系对方。此时作者人虽在送别的渡口,满腔的离愁别恨却跟随友人的行踪,弥满东州。这里作者用一个 “满” 字写出了自己离愁的浓烈。船越行越远,渐渐地变小,渐渐看不见了。作者不知在这里伫立了多久,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是满脸泪痕。该上马归去了,但作者却又不愿马上离开。盯着远处的江面,睁大已困乏的双眼,却再也看不到那船的踪影了。想登上层楼,却又怕登高不见,更加黯然神伤,于是只好作罢。这里 “懒”、“慵”、“怕” 几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分别后的那份失落和落魄。读到这里,我们已被曲中那离愁别绪所感染,被那沉沉的、满满的离愁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抒写别后的寂寞,将离愁别恨又推进一层。友人已经离去,此地一别,不知何日能够相见。年年岁岁,春去春来,只有岸边杨柳依依,恰似自己的情怀,更勾起自己对友人的怀念,更让人感伤; 朝朝暮暮,潮涨潮落,只有忘机的沙鸥与自己相会,日日与沙鸥相对,让人更觉孤寂。未来的日子不愿去展望,看眼前,烟水悠悠,恰似挥不走、赶不去、萦绕在心头的离愁。这离愁无法排遣,因为自己虽然可以以诗句与友人相答,却没有任何办法将友人留下。这近似直白的话语,字字吐的是真情,因此更具感人的魅力。

此曲感情深沉,虚实相生,很值得我们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