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雅)》诗文原文与赏析

《伐木(雅)》言情赠友诗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11)

笾豆有践(12),兄弟无远。

民之失得, 乾餱以愆(13)

有酒湑我(14),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15)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小雅·伐木》是宴会亲朋好友的乐歌,表现了对友情的隆尊和敬重,颂扬了友谊之可贵,是一曲友谊的赞歌。《毛诗序》说: “ 《伐木》 ,燕朋友故旧也。自夭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目,友贤不弃,不遗故旧,故民德归厚矣。”从伦理学的角度,指明了其亲友主旨。

诗的首章以兴发端,极写友情之贵,是全诗的根基。人无友情,在社会群体中简直就无法生活和自安。友情之贵,在于心性相投、道义相交、人际关系融洽协调。诗中不发议论,巧妙地运用兴的方法,形象地表现交友的必要。伐木声声,兴起鸟鸣的和声。鸟从幽谷高飞乔木,声声和鸣,表示着强烈的“求其友声”。鸟飞鸟鸣,伴随其鸣声,群鸟聚集,百鸟和鸣,显示了自然界鸟类的协同和谐美。这种人人皆能听其声,见其形。从视觉、听觉上感受着鸟类求友的急迫之情的境界,把人的求友感情,移植于鸟类生活的形象中,从而托物见志,引出对人的强大启迪: 看那飞鸟,还求友朋,何况人类,怎能不求友朋?以鸟喻人,触动襟怀,使人感慨不已、唏嘘连声。人们能够笃忠友朋之好,神仙听到人的寻求友谊,尊重友道,也会恩赏人间和平与安宁,由神灵的嘉许,轻而易举地把友情之贵推上了高层。这章诗既把人的生命和情感灌注于物,体现着审美的移情作用,也把物获得的生命和情感移植于人,使物我同一,物的人格化、自然的人化,变成活生生的具有人类情感、思想、愿望的审美对象,达到在物我融合中进行生命交流。诗人凭借活跃的想象和情感的外射,把自我主体伸张于外在自然物里,冲破了人与自然的隔阂,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就奠定了友爱赞歌的基础,具有审美欣赏价值。

诗的二章转向现实生活的描绘。主人热情过滤美酒,准备鲜嫩的羔羊,肥美的公羊,洒扫房舍,陈列八簋,殷殷之意,拳拳之情,寄托于诚敬的邀请、辛勤的招待之中。诗中具体而形象的咏唱召请诸父、召请诸舅,表达出主人对亲友的依恋和感激,表现出人们生活中互相交往的需要。虽有酒肴,却不以酒肴为交友之资。《孟子·万章下》 云: “不挟 (倚仗) 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这是古人讲究的交友原则。方玉润 《诗经原始》 引朱善关于交友的话: “人之所以资乎朋友者,以明道也,以进德也。……故以贱交贵而不为谄,以贵交贱而不为屈,以卑就尊而不为僭,以尊就卑而不为贬,内取之同姓而不为昵,外取之异姓而不为泛。道之所存,德之所存,即吾友之所存也,而何贵贱亲疏之间哉?”在西周奴隶社会仍然保留有以血亲氏族维持群体和阶级关系的习俗,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一定有 《孟子》 和朱善所谓的交友原则和观念,但是他们重视诸父、诸舅和兄弟之间的亲善合作、密切无间,构成了个体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诗的末章描绘宴请兄弟同侪之辈的欢乐。竹碗木碗排成行,兄弟之亲莫疏违,人们的失情义,常由食物粗薄所致。我滤好了酒,大家冬冬地敲起鼓,翩翩地跳起舞,趁着闲空,尽可开怀痛饮! 宴会的歌舞尽欢,饮酒相乐,也是借此表达对友情的珍重。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于外观的觥筹交错,歌舞燕乐之中,隐含着情谊可珍的意蕴,令读者在欣赏中进行内摹仿的心理活动,享受对友情欢乐进行内摹仿的快感。

注释

①丁丁 (zheng zheng) : 伐木声。②嘤嘤: 鸟鸣声。③相 (xiang) :看,察。④矧 (shen) : 何况。伊: 是,此。⑤许许 (hu hu): 众人共力之声。⑥酾 (shi): 滤酒。藇 (xu) :纯美貌。⑦羜(zhu) : 五个月的小羊。⑧速: 邀请。⑨馈: 食物。簋 (gui) : 装食品的器具。⑩阪 (ban): 山坡。(11)衍: 酒多貌。(12)笾豆: 装食物的器具。笾是竹制器具; 豆是木制器具。(13)餱(hou) : 干粮。 愆: 过错。(14)湑 (xu) : 滤酒。我: 语气助词; 下面三句“我”字同此。(15)蹲蹲 (cuncun) : 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