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还日本》诗文原文与赏析

《赠僧还日本》言情赠友诗歌

杖锡总随缘,乡山在日边。

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

咒水龙归钵,翻经浪避船。

本来无去住,相别莫潸然。

张羽是明初诗人,这是他赠给一位日本僧人的送别诗。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交往。明初两国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日本来华的学问僧在沟通中日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从诗中描绘的友人遍参佛法,带回佛经的情况看,这位友人就是一位学问僧。

首联 “杖锡总随缘,乡山在日边” 即紧贴诗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被送之人的身份和将要归去的地方: 这位远渡大海来中国求佛的友人已经完成他的学业,手执禅杖,带着中国的友好善缘,将要回到故乡日本——那遥远的大海之中的国家。作者从容地从远处着笔,以友人的心情遥想着那日边的故乡,这口气中自然融入了亲密的情谊。

第二联 “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作者回笔一收,记载下了日本友人在中国的学习情况,并给他以很高的评价。“遍参”二字,表明友人四处奔波,参访请教。中国的佛教寺院多在深山峻岭之中,要遍参佛法,就得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恒心啊! “顿悟”二字,表明友人经过虚心求教,终于获得了深邃的佛理。这一联对仗工稳,内蕴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现在友人学成而去,满载而归,诗人怎能不由衷地感到欣慰呢?

第三联 “咒水龙归钵,翻经浪避船”。作者又纵开一笔,想象友人在大海中航行的情景。咒,指佛教菩萨的秘密真言,它能发神验,除灾患。相传龙能在水里兴风作浪,危害人命,而现在只要友人在船上面对海水念念咒语,那桀骜不驯的蛟龙便会收归于钵; 翻翻经书, 那狂涛巨浪便会避船而去, 险途变成了坦途,航船在海平如镜的水面上疾驶,友人在平稳的船舱中安然无羔。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写出了佛法的力大无边,照应了上联的 “顿悟上乘禅”,又自然提起尾联的惜别之意。

通常在赠日本友人归国的诗作中,多是正面描述海上气候的无常,风浪的险恶,以寄托对日本友人安全的深切忧虑。“波翻夜作电,鲸吼昼为雷。”(林宽 《送人归日本》 ) “烟雾积孤岛,波涛连太空。” (沈颂 《送金文学还日本》 )真是惊心动魄,骇人耳目! 而张羽在这里却避开正面令人生畏的描述,以夸张之语,想象之词用佛法能征服蛟龙恶浪来表达对友人旅途安全的良好祝愿,这对面向浩瀚大海,行将登船的友人来说,精神上该有几多宽慰和鼓舞!

尾联 “本来无去住,相别莫潸然”。点出惜别之意。虽然第三联词语豪壮,令人振奋,但毕竟分手即在眼前,难免离情别意涌上心头。国内朋友相别,离情依依,但相见有期,异国友人远去,大海阻隔,重逢无期,生当死别,这对离别的双方来说,不能不是黯然销魂的。如果送行的人情感稍不控制,那送别的场面将是惨不成欢的。于是诗人克制住自己的情感,以旷达之语劝慰友人:僧人本来就是浮游四方,普渡众生的,求法而来,得法而去,何必潸然泪下,凄然伤神呢?这种劝慰,愈显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全诗四联八句,紧扣人物身份,熟练地运用佛家术语,或表露对朋友的敬佩,或祝愿旅途的平安,或委婉地惜别劝慰,无不贯穿着一股真挚的情意。这是明初中日宗教文化交流的形象记载,是一曲超越国度的友谊之歌。

诗的章法严谨,层次分明。纵收转折,曲尽其妙,顿挫抑扬,自然流走,是一篇送别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