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诗文原文与赏析

《沁园春》言情赠友诗歌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 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 ,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遣介招刘过前往。刘过时在临安,“以事不及行”,“因效辛体《沁园春》一词,并缄往。”据说辛弃疾得词后“大喜, 致馈数百千, 竟邀之去, 馆燕弥月, 酬唱亹亹。 ”(岳珂 《桯史》 ) ,然后遣之。

词的开头三句,作者用樊哙事,鸿门宴上樊哙一气喝下一斗酒,吃下一整只猪前腿。他想象在风雨中渡钱塘江到绍兴去见辛弃疾,并受到辛弃疾的礼遇的情形。刘过曾是辛弃疾的座上客,他对辛弃疾十分敬重,曾有诗曰: “但得稼轩一题品,春风侠骨死犹香。” ( 《呈稼轩》 ) “岂不快哉”说明作者对辛弃疾的邀请极愿前往。然而,就在他将要驾车前往之时,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北宋著名隐居诗人林逋(字和靖)和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号东坡居士)三人,硬拉了回来,“驾勒吾回” 即“勒吾驾回”的倒文,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位大诗人强留他的情态举止。以下写三位大诗人极言西湖美景劝他留下来的情况。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写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湖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句就是由此诗化用而来的。苏轼说,西湖可以与美女西施相比,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照着镜子时总是很美丽的。以此来挽留作者,劝他同大家一起观赏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写白居易和林逋听了苏轼的话,不以为然,只顾喝酒。“掉头不顾”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们二人不以为然的神态。

下片接着写白居易的话,此亦由白居易的两首赞美西湖的诗点化而来。白居易 《留题天竺灵隐两寺》曰: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又《寄韬光禅帅》: “东涧水流西涧水, 南山云起北山云。” 白居易说: 天竺山高耸入云霄,天竺寺雄踞山巅,风景美如图画。东涧与西涧,碧水萦绕,南高峰和北高峰遥遥相对,隐没在云中。白居易劝作者不要去西湖,和他一起去天竺游览。林通则说: “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此化用了林逋《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来劝作者留下来观赏梅花。清清的溪水边,明亮的月光照着那稀疏横斜的梅枝,梅花点点,香气袭人。不如到孤山探梅,就在这里流连徜徉,等到天晴了,再去访辛弃疾也不迟。作者终于不得不留下来,以至不能赴约了。

刘熙载评龙洲词曰:“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著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其有意效稼轩体者,如《沁园春》 (斗酒彘肩)等阕,又当别论。” ( 《艺概·词曲概》 ) 又陈廷焯评曰: “改之全学稼轩皮毛。” ( 《白雨斋词话》) 论者对改之词大多褒轻贬重。这首词虽嫌仿辛痕迹较重,且豪放中显得“粗”气,但在艺术上则很有特色。首先是题材新颖,想象奇特。其次,它摆脱了词的传统手法,用散文的笔调自由地抒写,全首用对话体,形象生动风趣,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