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沧浪亭》的诗词与文章

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孔庙(今碑刻博物馆)东侧。苏州四大古典名园之一,是苏州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典园林,系宋代园林建筑艺术的代表。自五代起便享有盛名,原为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池馆。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诗人苏舜钦寓居苏州,于废地临水建沧浪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意,一时名重吴中。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园中独树一帜。擅于借用外景,融园内、园外景色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向以“崇阜广水”为特色。葑溪潆回园外,园内借水而掇山,尤妙在山水之间筑一复廊,外侧近水远山,内侧近山远水,可以两面看景。廊中用花墙分隔,园外水景,自漏窗透入,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还连。漏窗既大且多,凡108式,构作精巧,图案纹饰,变化多端,不仅是园中一胜,亦是苏州园林漏窗的典范。苏州园林多以水为主体,沧浪亭一反其道,以山为主,假山为宋代遗物,以土代石,以土间石,建筑环山布置,随地形高低,绕以走廊,配以楼阁亭榭。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22-1722年)的沧浪亭就位于假山东首最高处,飞檐翘角,颇具韵致。园林内主要建筑有闻妙香室、明道堂、瑶华境界、看山楼、翠玲珑、仰止亭、五百名贤祠、御碑亭等。“明道堂”为全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该厅屋宇宏敞,四周古木掩映。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祠内三面粉壁上嵌有594幅历史人物石刻像,记载了上自春秋、下迄清代约二千多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蔚为大观,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沧浪亭各处还散布许多碑石、砖雕和屏刻,大可寻丈,小不盈尺,这些刻石,运刀隽秀,游刃自如,是可贵的雕刻艺术品。昔人游园评之为:“宜静观、宜雅游、宜作画、宜题诗。”

〔古诗文赏析〕 初晴游沧浪亭 宋·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一般说,苏舜钦写景物的诗并不以再现自然美见长。他笔下的景物大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比如“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写的都是经过诗人“加工”过的景物,形象本身就具备了诗人的性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诗人写景,虽然郁积深厚,却不直接说出,而是创造一种境界,让人去体味。《初晴游沧浪亭》就是这种写法。

诗写于庆历六年春,诗人受人倾陷,革职为民,退居苏州已一年多了。一年来,他时时携酒独往沧浪亭吟诗漫步,此诗即写春日雨霁,他在沧浪亭畔所见到的自然景象。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晴,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句中“弄”字乃吴越方言,作的意思。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帘虚”即帘内无人。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末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睛”二字扣得很紧。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我们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想象得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象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而已。

诗人喜爱之“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他所讲的“静中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不是在那里曼声低吟“修竹慰愁颜”吗?可见诗人在《初晴游沧浪亭》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胡仔说苏舜钦“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此诗可为一例。

(熊礼汇)

〔现代散文〕 城中园林,没有更比这里古老的了。今天去看,也还是斑斑驳驳,透出古的气息。它不象留园那么“富贵气”,也不象怡园那么暴发户气。虽然没有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却另有朴实厚重的滋味,恰与苏子美这样一个退隐了的诗人身分相称。子美建筑沧浪亭,当在十一世纪中叶,距今足有800年了。这位诗人把卖公家烂纸的钱请了宾客,犯了风雅的贪污罪,从此丢了官,便住在苏州。作官的总会弄几个钱,所以终于修下了这个亭园。我们还可以看到镶在“观鱼处”附近墙壁上诗人笔迹石刻,那飞动的草书,着实“要得”。但不知拿汉书来下酒,是否是在这里住时的故事,恐怕乃公心头牢骚不少,所以才拿这种东西作酒肴的。

《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君是个至性人物,据我看来,这个封建社会的穷困知识分子,受足了家庭的压迫,社会的白眼,他的作品有血有肉,可算得古典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旧居就在沧浪亭畔,曾和他的爱人也是他的知友芸娘初秋赏于此,成为他一生不忘的记忆。芸娘真是个有趣的人物,很想于月夜在亭外河里划船一游,我们今天到这里何尝不作此想?遗憾的是,仍然无船可划。我觉得沧浪亭外的一泓流水实在是别的园林所不及的,它流得那么自然、痛快、澄澈,不象那些被人故弄玄虚的“流觞曲水”,使人别别扭扭。常常在这儿碰到静静的垂钓者,平添我无限的羡慕。古人说沧浪之水清可濯缨,浊可濯足,我却觉得,不管清浊,在这里临注濯足,都是快事。正因此故,我就更感到“观鱼处”那个小亭子的可喜了。

沧浪亭以石刻著名,尤其是五百名贤祠。为了凑石刻,把苏州石刻的三宝——文庙里的天文地理平江三图拓片也悬在“明道堂”。当《十五贯》风行之日,您不想瞻仰一下“况青天”吗?请在祠中细细寻觅吧,您准会遇见的,并且那位以官僚主义对待问题的巡抚周忱的像就在他的旁边。

乾隆这个人十分可恶,他到处乱写。名贤祠外东壁有一幅文徵明的刻像,很简古有神,偏偏他要题诗一首,居然认为有了他的诗,“较他前辈庆遭逢”,真是佛头着了粪,倒霉哉文高士也。附近墙上还有陶澍刻的五老图,梁章巨后代刻的七友图,也可以看看。陶澍作过江苏巡抚,驻在苏州,以后又作友谊画院山长,画院即在对面的可园。这个大头儿有个好女婿,那就是有名的林则徐。

关于亭子本身,我不想多说,因为那仅仅是山石上一座普通亭子,如此而已。

(纪庸)

〔民间文学〕 从前,沧浪亭后面有一座庵堂,年久失修,被一个叫做花和尚的花霸占用,作为他种兰花的花圃。园里有个花匠,叫兰生,爹娘早亡,无依无靠,为花和尚帮工。兰生年纪轻轻,种花的本事却好。别人家的兰花只在春天开放,他种的兰花一年四季花期不断。因而远近知名。

冬天,兰花怕冷,一天早上,他把兰花搬到场地上晒太阳,忽然发现一只五色斑斓的蝴蝶一动也不动地停在花蕊上。仔细一看,已经冻僵。兰生把它拿到手里连连向它呵气,蝴蝶还是伏着不动。于是,他将它搬回石室,生起一盆柴火。过了一会儿,室内暖烘烘的。这蝴蝶摇摇头上两根触须,抖动双翅,扑腾腾地向室外飞去了。兰生追出屋去,但见门口站着一个姑娘,瓜子脸,细眉毛,生得十分秀气,但是在索索发抖。这姑娘衣服的颜色和花纹,与刚才飞走的蝴蝶一模一样。兰生看得呆了,姑娘却先开了口:“我叫凤姑,住在洞庭东山,因为今年冬天来得早,山里风雪漫天,找不到吃的,只好逃到这里来……”说着,辛酸地掉下了眼泪。兰生连忙请姑娘进屋,热饭给她吃。凤姑吃过饭,浑身热乎乎的,对兰生说:“谢谢你的好意,可不知道怎样报答你。种花,我也懂得,如果需要,我可以帮忙。”说着,姑娘满脸红晕,低下了头。

从此,姑娘三天两头到花圃里来,帮助兰生翻盆、施肥;浇水……桩桩件件都抢在前头。于是这里的兰花长得越来越好,满园锦绣,买花的人天天不断。

一天,花和尚到园里来赏花,发现正在浇水的漂亮姑娘,便贼头贼脑地盯着她看。凤姑发觉了,狠狠地白他一眼,别转身朝门外就走。花和尚讨了一场没趣,恶狠狠地责问兰生:“她是谁家的女人?”兰生心地憨直,把那天在门口遇见凤姑的事照直说了。花和尚以为她是个穷家女儿,好欺侮,就说要娶她做妾。凤姑一听,火了,朝他啐了一口唾沫。花霸恼羞成怒,看见凤姑进了花园,就窜到她身边,说凤姑偷了他的兰花,不容分说,就推推搡搡地把她拉进石室。接着,又把兰生找来,说他勾引贱人,窝藏贱女,把他关在石室另一间房。

凤姑和兰生被关在两间黑洞洞的房间里。凤姑整日哭哭啼啼,兰生听得心也碎了,隔着窗对凤姑说:“都是我不好,害你蒙受了不白之冤。”凤姑咬咬牙说:“只怪花霸狠心,害得我俩受苦。好吧,活,我们在一起;死,也在一起。”姑娘俯身地上,找到一片鸡心形的树叶,咬破手指,在树叶上画了个红心,掷给兰生,说:“这是我的心,你收下吧!”兰生拿起树叶,激动得泪水直淌,一时说不出话来,也弯下身去,在墙脚边捡到一片心形的树叶,同样咬破指头,在叶片上画了一颗心,把两片叶子对合起来,把两颗心粘合在一起。接着,他又把叶子朝嘴里一送,“咕嘟”一声,吞下肚去。说也奇怪,兰生立刻变成了一只五色缤纷的彩蝶,从门缝里钻了出去。凤姑也纵身一跳,变成一只彩蝶,“扑扑扑”地追了上去。这时,正好花和尚站在门口,看见一对美丽的大彩蝶从里面飞来,正想用手去扑,冷不防这对彩蝶突然对着他洒下不少粉尘。粉尘落入他的眼睛,他顿时觉得两眼剧痛,头脑“轰”地一下,立即浑身瘫痪,四肢冰冷,晕倒在石室前。

这凤姑原是彩蝶仙姑的化身。人们在沧浪亭常见的双双对对凤蝶,就是风姑和兰生变成的。沧浪亭楼下的印心石屋,就是当年禁闭兰生、凤姑的石室。

(杨彦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