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唐山水诗鉴赏

王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王维晚年住在蓝田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写山居时泛舟寻胜的兴致,发端便见佳趣,又出人意料:在一片斜晖落照、山光水色之中,诗人任凭好风吹荡着小舟,将自己送上了归途。一天游览已经结束,按理已无可再写,然而诗中的佳境正由这笔意当断之处生发: 人虽归来,而兴犹未尽,不禁又回想起一天来搜奇寻幽的情景,顺便交代了一路溯流而上,直追到水源尽头的原因。这一倒叙既简洁地概括了两岸的优美风光,又为下文转入另一洞天埋下了伏笔:遥看前方林木苍翠、云霞掩映,不觉为它所吸引,待到了眼前,方才疑心已非来时的原路。哪知这清流回转,通向前山,又使自己偶然进入了一个更惬意的天地。这六句写诗人因贪恋美景而不觉迷路,而后又豁然开通的惊喜心情,在细腻地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展示出山回水转,云木葱茏的景色,情随景生,景因情现,而措辞用意,又暗合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闯入桃源的故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只是武陵人所看到的是在良田美池桑竹中往来种作的村民,而诗人所看到的则是四五个逍遥于松柏荫下的老僧。这里早晨只有诵经的梵音在林中回响,夜里只有静坐参禅的僧人守着寂寞的空山。仿佛连牧童也受了道心的影响,甘作方外之人; 欲知世事,只有去问出外卖柴的樵夫。这个与世隔绝的天地就是石门精舍。石门,即石门泉,在陕西蓝田县西十里。据《图经》说: “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融雪不积。僧曰: 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就浴多痊。后立玉女堂于泉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精舍即佛寺。石门精舍或即指大兴汤院。但诗中没有一字言及佛寺建筑和温泉,反而有意隐去所有与世俗有关的事物,仅仅突出佛地远绝尘俗的特点,将老僧、牧童和樵客都置于林岩之中,构成了一个毫无人间烟火气的禅寂世界。同样,诗人夜宿精舍; 也在这片禅心的笼罩下,进入了超凡绝尘的清净之境:栖憩于长林之下,静卧于瑶席之上,焚香独对空山,山涧中阵阵花香来袭人衣。石壁上洒满月光,照得四周一片银白。这段描写造成诗人露宿林中的错觉,正与上文描写老僧逍遥于松柏荫中一样,是有意隐去关于精舍的具体描写,以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观照方式,表现此地的淳古、朴野,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无间。山中的美景如此清绝幽雅,使人难忘。因此当诗人第二天黎明登程辞别桃源中人时,还要约定明年花红时再来游赏。末四句翻用《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再寻桃源迷失旧路的故事,与前半首相呼应,结得现成而又富有情趣。

这首诗在偶游石门精舍的过程中完整地化用桃花源的典故,将这次游览比作误入桃源的奇遇,既巧妙地创造出山回路转、别有洞天的境界,又充分渲染了石门精舍如桃源般与世隔绝的静趣。尽管诗中仅两句正面刻划景物,然而一路所见云山溪流、奇花秀木、霞光月色,均随舟行人宿而一一展现。全诗剪裁别具匠心; 开头略去一天游览经过,从归途发端,笔势随诗人的心理活动曲折变化,如清溪流转一般纡进缦回,至石门精舍而豁然展开。这就从章法上突出了这次游历的偶然性和传奇色彩。谢灵运有一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也是描绘日暮泛舟归来的兴致,却先将一天从早到晚的气候变化和游览过程写足,然后才精细刻划湖上景物。与这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相比,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破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