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唐山水诗鉴赏

李绅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

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



丹桔村边独火微,碧流明处雁初飞。

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逐波云影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

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



旧山认得烟岚近,湖水平铺碧岫间。

喜见云泉还怅望,自惭山叟不归山。



翠崖幽谷分明处,倦鸟归云在眼前。

惆怅白头为四老,远随尘土去伊川。



这是李绅有关无锡芙蓉湖的七绝组诗,共五首。每首各自独立,但作为一个诗组,在内容上又前后互有照应和联系,在总体上表现了无锡芙蓉湖妩媚多姿的水色山光以及作者没能归隐湖山的惆怅。笔法细腻,描绘绮秀,是以写景为主、兼带表意的一组优美诗篇。

第一首描写眺望湖面的景致。首句“水宽山远”四字,立时给人们推出水面平阔、边涯遥远的一帧湖面风光,只见白水满溢,一片宽平。唯有在辽远的水天之际,才看见一些淡远的山峰。湖面山峰间,凝聚着一片淡淡的烟霭,同样显得那样遥远。开首就意境开阔,饶有诗味。第二句“柳岸萦回在碧流”,写湖面虽然平展,却并无单调之感:水边长满高柳,湖岸曲折萦回,深入浅出,交加互插,远远望去,一段段柳岸象漂浮在碧波之上。芙蓉湖曲岸清汊、柳枝长垂,缥缈旖旎的秀色,依稀如见。第三句“清昼不风凫雁少”,在晴朗的秋日,日暖气清,金风不吹,湖面一片宁和,水波不兴,只有远处不多的野鸭孤雁,三两点点。一个“少”字,用得甚好。写景若全然无动,难见其静; 以动衬静,才是高明之笔。湖面三两甚少的凫雁,出没飞动,乃是以小动衬大静,加倍衬出宽阔的湖面风息浪止的一派静态。第四句“却疑初梦镜湖秋”,承上“水宽山远”和“不风”而来。镜湖是会稽、山阴间的大浸,湖周三百一十里,水平如镜,故而得名。如今诗人站在芙蓉湖边,芙蓉湖亦水势阔大,无风无浪,水如平镜,致使诗人心神恍惚,疑心在梦中来到镜湖之滨。这一句之意,在于写湖面之平。通过四句的描写渲染,芙蓉湖面阔、美、静、平的特点就得以充分表现。

第二首重点在于描写诗人的闻见,描画湖畔的诗趣。首句“丹桔村边独火微”,丹桔村地处湖畔,也许以盛产丹桔而得名。在村边竹树迷濛的深处,不知何人烧起一堆烟火,那忽闪明灭的微光隐约可见。这句仅用白描手法,就画出一个古村平卧湖畔,一缕烟火冉冉上升的田园风景,表现了湖滨的一种静美和神秘。第二句“碧流明处雁初飞”,但见阳光闪熠的清澈湖面上,今年孵出的雏雁,正在扑楞楞地学飞。同是一句白描,绘出江南湖区特有的生气和情趣。第三句“萧条落叶垂杨岸”,承第一首的“秋”字而来,时序已是金秋,杨柳长垂的湖岸,百木已呈萧条之景,树叶儿开始簌簌飘零,落下地面,落入水中。这湖畔落叶,使人想起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原来景色蓬勃或萧条都是一种美,唯看审美者心境和视点如何而已。在这里,诗人面对柳堤落木,仍感受到一种秋色秋景之美。第四句“隔水寥寥闻捣衣”,湖面屈曲,隔着水汊子,在那蒲柳水树、迷漓濛淞的另一边,传来了疏疏落落、时有时无的捣衣之声。有三两村姑妇人在那边捣衣,不见其人,不知水动,唯闻捣木断断续续的敲击而已。文句已尽,诗趣无穷。全首四句,皆依诗人视、听写来,湖周那田园牧歌式、充满画意的佳图,捕捉甚准。

第三首描写诗人注视湖中,湖天交映之景。首句“逐波云影参差远”,天上云朵簇簇,投于湖中,在远处的湖面上,那投于湖面的云影似乎随着清波上下漂晃,渐渐远去。衬出湖水之清如镜,秋云之洁似锦,锦投镜中,凭清波摇簸而动。第二句“背日岚光隐见深”,日头在西,雾岚在东,诗人审视湖中,只见雾霭投影湖底,若天在湖下,隐隐约约瞧见雾霭模糊的淡影,倒置于湖下极深的天穹深处。第一、二两句,都是写湖天倒映,天上云岚,皆可从湖下寻觅,乃是扣紧大湖的特点而发,烂塘碎溪,断不能有此观照。第三句“犹似望中连海树”,紧承上面两句而来,写那逐波云影、水底雾霭,连亘甚远,就象放眼望去所见那高下参差、延绵到海的树木林莽一般。原来湖下之天,内容也是如此丰富。第四句“月生湖上是山阴?” 日头在西,月出于东,从东边湖面上,已经升起一个大而淡的黄月。因湖面太阔,离开水面的月亮,就象是湖中倏然升起来的一般。那月亮下边一带,可是山阴县地界? “山阴”之说,承第一首“镜湖秋” 而来,诗人站立湖畔,迷离惝恍之中,疑心眼前的水面便是镜湖,那月亮升起的方位,想必就是山阴县地面了。全首四句,诗意开阔,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衬出芙蓉湖阔大的气势。

第四首描写诗人面对自己熟悉的山岚湖岫,却不能归隐岩泉的惆怅和惭怍。首句“旧山认得烟岚近”,“旧山”指熟悉的山,诗作者本是无锡人,对家乡的每一座青山都“认得”,都怀有深爱的情思。在外为官,朝朝暮暮,病时梦中,也许不止一次想起故乡的山。在这些熟悉的山间,如今近处低空中,横着一条青蓝色的烟霭,依然有一种神秘的、秀逸的奇气,还是如此惹人喜爱。第二句“湖水平铺碧岫间”,遥望芙蓉湖,满溢的湖水,铺满了各个青碧的峰岫之间。“平铺”二字,用得极好,形象地道出芙蓉湖水宽阔平溢的状态: 芙蓉湖之水如同一块平展的毡毯,碧翠的山岫犹如别具风格的花边,山之青,水之平,组成一幅锦绣的山水画图。前二句意在描写家乡湖山的亲切、秀美、可恋。诗的下半部分承一二句之意形成转折,变为述意。第三句“喜见云泉还怅望”,云泉指遗世隐逸之士栖止的高山岩泉,如今诗人面对秀丽的故乡山水,心中不由生出惆怅:亲切优美的芙蓉湖本可栖隐,但自己为官于当朝,政事羁縻,有归隐之心而无法实现,因此只能眼观云泉,心生怅惘而已。第四句补足上句之意: “自惭山叟不归山”。诗人以“山叟”自命,可见原本便是山人,有着山野人的追求和情愫,想山,爱山,但因做官享禄之故而“不归山”,有违于心,所以面对这般幽美宜隐之地,心中深感愧怍。全首四句,写景述意,转折自然,首尾照应,回环得体。

第五首意随景生,写物抒怀,紧承上首,表达不得已而离开家乡的惆怅。前两句“翠崖幽谷分明处,倦鸟归云在眼前”,以描写景物寄寓归意。诗人站立湖畔,抬头看时,恰见鸟儿飞返幽谷,山云依偎翠崖,眼前景物不禁触发强烈的联想: 鸟儿与云朵都是无识之物,鸟飞倦乏,尚且懂得飞返幽谷; 连云飞久了,似乎也知归而依恋翠崖,自己在尘世中为官奔驰到老,心力交瘁,至今欲归而不得。“倦鸟”“归云”以强烈的象征与对比,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表达了诗人本欲象陶令那样“归去”之意; 并引出后二句: “惆怅白头为四老,远随尘土去伊川。”这两句以无可奈何的心情,进一层说明自己为何不得归隐:原来要象“四老”那样辅弼君王。汉初商山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四位老隐者出山辅佐太子(汉惠帝),避免了太子被汉高祖废黜一举,美谈千古。诗人晚年曾居高职,故在前句以商山四皓自况,说明自己虽已老耄,也只有充任君王的辅弼肱股,心中无尽惆怅。后句则说自己象商朝开国贤臣伊尹那样,不得不离开家乡,远到尘世仕途中去混迹。表达了诗人身不由己,不得不又离开秀丽可恋的芙蓉湖、离开无锡家乡的深切遗憾。

这束七绝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审美系列,以大部篇幅描绘山水,在写景基础上以景物寄情寓意,互为牵引,针线细密,结构自然,无游离之感。无论从大的系列结构到具体的各诗看,都反映了高超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