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十首(选三)》原文|题解|注释|简析
其 一
夫子关西杰①,脱迹湖城隈②。
四知心不负③,三疏祸成胎④。
谮言君未悟⑤,大鸟空遗哀⑥。
【题解】
此组诗选自 《潼关卫志·艺文志》,此诗为十首中的第二首,吟咏杨震事。
[注释]
①夫子: 指杨震。杨震: (?-124),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潼关县、华阴市一带)人,历任刺史、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为官清廉正直,后被诬罢官,在归里途中服毒自杀。其少时好学,博览群经,时人称为 “关西孔子”。
②脱迹: 即脱俗,幽居。湖:县名,汉置,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后汉书·杨震列传》载,杨震“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隈(wēi):山水转弯、弯曲处。
③四知: 指杨震拒金一事。《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④三疏:指杨震在永宁、延光年间向汉安帝的三次扼制内戚和权奸势力的奏章。
⑤谮(zèn)言:诬陷别人的话。君: 指汉安帝。
⑥大鸟:《后汉书·杨震传》载,当杨震灵柩改葬于潼亭时,“先葬十余曰,有大鸟高丈余,集震灵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
【简析】
这首诗凭吊东汉清宫杨震,歌咏了杨震的事迹,盛赞杨震为 “夫子” 和 “关西杰”,遣责了小人对杨震的谮言诋毁,对杨震正直遭谗罢官自杀表示深深婉惜。诗歌以叙事为主,但叙事中深含感情,做到了叙事同抒情相结合。
其 二
魏武争关日①,西兵先据秦②。
中流几没矢③,一蹶在蒲津④。
当时不自奋,鼎足是何人⑤?
[注释]
①魏武: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20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位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死后魏文帝曹丕追尊其父曹操为魏太祖武帝。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关中诸将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反叛朝廷。这年秋七月,曹操率军西征,与马超等在潼关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战。结果斩杀了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等逃跑到凉州,杨秋逃跑到安定,平定了关中的叛乱。
②西兵:指马超、韩遂等叛军。
③没:没于,死于。矢:箭。《曹瞒传》曰:“公(指曹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
④蹶: 挫折、失败。蒲津:蒲津关,在今山西省永济市,黄河东岸。此指风陵渡。《三国志·武帝纪》云: “公(指曹操)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可为甬道而南。”
⑤鼎足: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的形势。此指魏、蜀、吴三国的鼎足分立。
【题解】
此诗吟咏曹操潼关大战事,为十首中的第三首。
【简析】
此诗歌咏曹操潼关大战事,叙述了曹操潼关大战的过程,对曹操奋力争战取得战争胜利感到钦佩,进行了歌颂和肯定。结尾“当时不自奋,鼎足是何人”,充满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其 三
万骑出关东①,稠桑一战空②。
失律哥舒翰③,遗谋杨国忠④。
此时唐天子⑤,行幸华清宫⑥。
【题解】
此诗咏唐朝哥舒翰潼关之战,为十首中的第八首。
【简析】
此诗歌咏唐朝大将哥舒翰潼关之战事,对哥舒翰率军出关迎战兵败表示了深深惋惜,对杨国忠谗言使军队出关迎敌致使兵败表示遣责,又批判了唐玄宗纵情享乐使安史祸起国家残破的行为。结尾“此时唐天子,行幸华清宫”很有讽刺意味。
[注释]
①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第二年,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哥舒翰率兵20万驻守潼关。当安禄山军队攻打潼关时,哥舒翰率兵出关迎敌,结果在桃林塞被安禄山部将安庆绪、崔乾祐打败。哥舒翰出战不利遂投降安禄山,不久即被杀。
②稠桑: 古驿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城北,属古桃林塞地。空无,此指全军覆没。
③失律: 违反军纪。哥舒翰守潼关时,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都主张 “潼关大军惟应固守以蔽之,不可轻出”。但唐玄宗宠信杨国忠,发使命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败北。
④遗谋:失计、失算。杨国忠(?-756),原名剑,后赐名国忠。因从妹杨贵妃得宠,为唐玄宗所信任。天宝十一年为右相,兼吏部尚书等要职,结党营私,独揽朝政。安禄山曾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叛军攻破潼关后,杨国忠随唐玄宗出逃,在马嵬坡被随从士兵杀死。
⑤唐天子: 指唐玄宗。
⑥行幸:出宫幸临。华清宫:唐玄宗的行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唐玄宗经常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