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我现在把它从黑暗的石炭的坑底挖出土来。
我不是想学Augustine①和Roussaeau②要表述什么忏悔,
我也不是想学Goethe和Tolstoy③要描写什么天才。
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也可以说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
1928年12月12日
(《郭沫若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注释①奥古斯丁(353—430)——非洲迦太基人,中世纪哲学家,著有《忏悔录》、《神国》等书。②卢骚(1712—1778)——法国哲学家、作家,著有《民约论》、《忏悔录》等书。③歌德和托尔斯泰。
赏析 1928年2月,郭沫若为了逃避国民党政府的通缉,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东渡日本,开始了10年的流亡生活。在这10年中,研究中国历史是他生活的重心,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除此之外,他还写了数量不少的自传:《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初出夔门》、《创造十年》、《创造十年续篇》、《北伐途次》等。像郭沫若这样详尽写自己的自传的作家,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
郭沫若的自传体回忆录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成为研究他思想和创作以及我国现代文艺运动的宝贵文献资料。这些自传著作还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比如毛泽东在读了《反正前后》后说:“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给郭沫若同志的信》,《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他的《反正前后》已成为研究辛亥革命史的珍贵史料。包括《我的童年》在内的其他各篇,也都对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和现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文学史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
以《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北伐途次》、《洪波曲》等为代表的郭沫若自传,叙述事件清晰流畅,描写人物生动多彩,议论简洁有力,感情汪洋恣肆,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我的童年》写的是作者自出生到17岁左右的生活历程,也就是从1892—1909年期间郭沫若的生活情况。作者为这本书写的“前言”非常简单,正文总共不过3句话。但是正是这3句话,却很好地概括了《我的童年》和他的其他自传的基本特征。
第一句话中说,“我的童年是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它向我们传达出这样的意思,即郭沫若的自传都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联系在一起来写的。作者没有把自己的经历与其所在的小环境、大环境割裂开来。因为任何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都是时代的产物,离开具体的时代,这些思想和行动就无法找到根据和解释,这些琐屑的思想和行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来看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是如何将自己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写自己的出生,“就在那样的土匪的巢穴里面,1892年的秋天出生了我。这是甲午中东之战的3年前,庚子八国联军入京的9年前。在我的童年时代不消说就是大中华老大帝国的最背时的时候。”小环境——土匪的巢穴里面,大环境——中国封建王朝最背时的时候,读了这段话,我们就会对前言中的第一句话有了具体的感受。以上,只是一个例子,郭沫若自传对其他事件的叙述无不如此。
把传记对象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把他(或她)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可以说是所有成功的人物传记的共同点。郭沫若总是把自己的经历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来叙述,正表现了他是大手笔。
第三句话, “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也可以说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这是接着第二句话说的。第二句话说他不是想学奥古斯丁和卢梭在自传中忏悔,也不是想学歌德和托尔斯泰要描写天才。第二句话是为第三句话作铺垫的,重点是第三句话。两个“不是想学”,排除了两种选择,只剩下了第三者:写的只是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
第三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补充和深化。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造就人。特定的人只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除了对第一句话的补充和深化外,第三句话更含有这样的意思,即我写的只是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人——这样的时代是这样,我就写成这样;这样的人是这样,我就写成这样。如实写来,不加文饰。郭沫若在《我的童年》“后话”里说,这本书“纯然是一种自叙传的性质,没有一事一语是加了一点意想化的。”
在文学史上,卢梭的《忏悔录》是以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哪怕是见不得人的东西也如实写来而闻名于世的。郭沫若的自传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特别是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甚至隐私,敢于公之于世。他对堂嫂朦胧的性意识,他在上学期间喝醉酒时甚至曾坐到了一位私娼的怀里等,在《我的童年》里都如实记录了下来。正因为作者的这种严格的写实态度,就使《我的童年》等自传不仅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传记作品,而且还使它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甚至为心理学研究也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个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