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太一宫》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唐人六言绝句,以王维的 《田园乐》 二首最著名。诗云: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溪烟。
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宋人六言绝句,则以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传诵最广,苏轼、黄庭坚都有和韵诗。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录此诗,评为“压卷”之作。
王安石擅长绝句。严羽云: “荆公绝句最高,得意处高出苏黄。”杨万里云: “五七字绝句难工,唯晚唐与介甫最工于此。”这些看法是符合实际的。王安石的五绝、七绝中,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两首六言绝句,也写得“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可与他的五绝 《山中》、《江上》、《南浦》、《秣陵道中口占》 和七绝 《北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金陵即事》、《北陂杏花》 等媲美。
据 《宋史·礼志》、叶梦得 《石林燕语》、洪迈 《容斋随笔·三笔》:东太一宫,在汴京东南苏村,西太一宫,在汴京西南八角镇。这两首六言绝句,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在墙壁上的,即所谓题壁诗。
王安石 (1021—1086) 于景祐三年 (1036) 随其父王益到汴京,曾游西太一宫,当时是十六岁的青年,满怀壮志豪情。次年,其父任江宁府 (今南京市) 通判,他也跟到江宁。十八岁时,王益去世,葬于江宁,亲属也就在江宁安了家。嘉祐六年 (1061),王安石任知制诰,其母吴氏死于任所,他又扶柩回江宁居丧。熙宁元年 (1068),王安石奉神宗之召入京,准备变法,重游西太一宫,距初游之时已经三十二年,他已是四十八岁的人了。在这初游与重游之间的漫长岁月里,父母双亡,家庭多故,自己在事业上也还没有做出成绩,因而触景生情,感慨很深。这两首诗,正是他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先谈第一首。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这两句,一作 “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似稍逊色,但看得出都是写夏日的景色。“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 (蝉)。“柳叶” 与 “绿暗” 之间加入 “鸣蜩”,见得那些“知了” 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 而曰“酣”,把 “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红晕。“荷花” 与 “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 “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柳高荷低,高处一片“绿暗”,低处一片 “红酣”,高、低、红、绿,形成强烈的对照。柳上“鸣蜩”,天际 “落日”,这都是写了的。柳在岸上,荷在水中,水面为“落日” 所照耀,波光映眼,这一切虽没有明写,但都可想见。
第三句补写水,但写的不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的还是回忆中的江南春水。苏轼 《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四首》 其四云: “陂水初含晓绿,稻花半作秋香。” 可见西太一宫附近是有陂塘的。根据其他记载,汴京附近,也有名叫 “三十六陂” 的蓄水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七载: 神宗元丰二年三月,“引古索河为源,注房家、黄家、孟、王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潴水为塘以备。” 王安石在江宁住过多年,那里也有陂塘,他的 《北陂杏花》 诗就写了 “一陂春水绕花身”,《北山》 诗又写了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此诗的三、四两句 “三十六陂春 (一作 “流”) 水,白头想见江南”,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 “白头想见江南”,还应该再读 “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前两句就 “柳叶”、“荷花” 写夏景之美,用了 “绿暗”、“红酣”一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美丽。这 “红” 与 “绿” 是对照的,因对照而 “红” 者更 “红”,“绿” 者更 “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引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再谈第二首。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前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 (王安仁) 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多快活! 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了,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 “向之所欢,皆成陈迹”! 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与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呢,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
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比“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之类的写法表现了更多的东西。
元祐元年 (1086) 四月,王安石病逝于江宁。七月,苏轼奉敕祭西太一宫。看见这两首诗,不禁感慨系之,因作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王安石自熙宁九年 (1076) 十月第二次罢相后一直在江宁闲住。苏轼于元丰七年 (1084) 从黄州移贬汝州,路过江宁,王安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并“招游蒋山” (钟山),留连累日,互相唱和。苏轼《次韵荆公四绝》 其三云: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第二首中的 “若下” 是一种酒的名称。“墓上征西”,则指身后的荣名。曹操 《述志令》 云: “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此其志也。” “乌衣巷” 在金陵,晋代王、谢所居。这里指王安石的住处,地、姓皆合。“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表现了对王安石之死的哀惋之情; 而前两句所流露的消极情绪,则是由此引起的。
蔡絛《西清诗话》 云: “元祐间,东坡奉祠西太一宫,公旧题两绝,注目久之,曰: ‘此老野孤精也。’ 遂次其韵。” “野孤精”,在这里是个褒义词。蔡絛对苏、王晚年的交情是津津乐道的,《西清诗话》里又说: “元丰间,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悦。公叹息语人曰: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黄庭坚的四首次韵诗附录于后,以供参照。
《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
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尘迷。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二首》:
短世风惊雨过,成功梦迷酒酣。
草玄不妨准 《易》,论诗终近 《周南》。
啜羹不如放麂,乐羊终愧巴西。
欲问老翁归处,帝乡无路云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