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原文与赏析

《竹枝词九首(其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是巴、渝等地民歌中的一种,歌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相恋之情。顾况、白居易都有拟作。刘禹锡 《竹枝词》 九首,前有序云:“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为 《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 《竹枝》 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建平,古郡名,故治在今四川巫山县,这里指夔州。诗中多提蜀地山川,当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这首歌,是由一位自称 “侬” 的山村姑娘唱出的。从全诗看,她与那个 “郎” 有过一段热恋的欢乐,如今却面临失恋的忧愁,因而被眼前景触发,就唱起来了。前两句托物起兴,兴中有比。“山桃红花”开 “满” 山头,着一 “满” 字,给人以满山红焰,像烈火燃烧的炽烈感。这是眼前景,也是 “兴”。但姑娘同时联想到 “郎” 对她的爱情之火,也曾经燃烧得这般红艳、这般热烈。这又是 “比”。山头红桃盛开,山下春水奔流,山水相依相恋,构成多么明丽的美景。水依山流,特意用了一个 “拍” 字,用拟人化手法把水对山的爱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眼前景,是 “兴”,同时也是 “比”。在前两句中,“比” 的意味比较隐微,后两句则由隐而显,连用两个 “似” 字,使“比” 义紧扣 “兴” 义,吐露了姑娘的隐衷: 山头的桃花好似 “郎意”,盛开之时多么令人陶醉,可是又多么容易 “衰” 落! 山下的春水日夜东流,好似 “侬” 失恋的 “愁” 绪,日夜萦心,永无尽期。

全诗设色明艳,写景如绘,以比兴兼用的手法融情入景,表现了女主人公由热恋到失恋的复杂心态,充分发挥了 《竹枝》 民歌 “含思宛转” 的特点。前两句与后两句各成对偶,而以第三句承第一句,以第四句承第二句,交叉回环,别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