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还至江夏(今湖北武汉)。次年,在自江夏到浔阳(今江西九江)时,再登庐山,此诗即其时所作。诗题中所言之卢侍御名虚舟,字幼直,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曾与李白同游庐山,故以《庐山谣》寄之。
李白曾写过好多首歌咏庐山的诗,而以此作最为酣畅淋漓。起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即非同凡响。“楚狂人”指楚人接舆。他“佯狂避世”,在孔子将去楚国游说时,他在孔子车旁歌道: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之》)嘲笑孔子在这无道之世还迷恋做官。诗人以接舆自比,明在笑孔子,实则是嘲笑过去在政治上天真的自己。如今诗人告别了过去,一身轻松“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又“不辞”路远迢迢去“五岳寻仙”,到平生所喜好的名山漫游。这一段为本诗的序曲,《庐山谣》的前奏,展示了诗人登庐山前思想变化的过程和游庐山时豪迈的心态。
“庐山秀出南斗旁”以下到“白波九道流雪山”是本诗的主体,诗人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描写庐山风光的迷人秀丽和奇瑰雄伟。开始三句描画庐山总貌。首句点明庐山的地理位置。古人以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城。南斗,星名,即斗宿,浔阳归属南斗分野,庐山即在其西北,故云“南斗旁”。与星相邻,也衬托出庐山之高。“秀出”二字使人看到其挺秀峻拔、特立独出的雄姿。“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是对这“秀出”的具体描绘,把庐山之秀呈现于眼前。“金阙前开二峰长”四句分别描写庐山最具特色的几处绝景:金阙岩前耸立着二座连天高峰;三石梁的瀑布有如银河飞泻而下,香炉峰的银瀑与其遥遥相望;迂回曲折、重重叠叠的峰峦高凌苍穹更显翠色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以下六句从时间的角度描写庐山的特色,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李白这时从画外走进了画面:在“翠影红霞映朝日”的最美丽的时刻,诗人伫立于庐山之巅,放眼远望,鸟影杳杳,长天无际; “登高壮观”,茫茫大江,一去不返。刹那间,黄云万里,天变风起,白波浪涌,宛如雪山。诗的意境也更为生动、更具魅力。
“好为庐山谣”以下是本诗的尾声,诗人的主体形象在这里就更为突出明显,思想情感的喷发与表露就更为浓厚直接。“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是借景抒情。传说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见人影。南朝宋谢灵运曾登庐山,在他的《入彭蠡湖》诗中有“攀岩照石镜”之句。诗人引用此典故是说:自己也如当年谢公一样闲窥石镜,借以清心。如今谢公早已故去,其行踪已为苍苔所掩没。人生何其短暂,人事何其无常,应该“早服还丹”,超脱世情;而今“琴心三叠”,道已初成,仿佛已看见彩云中的神仙,手持莲花飞向玉京(元始天尊居处)。诗人说他已和仙人约定在九垓(九天)之处会面,并愿接卢侍御同游太清仙境。“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二句中用典甚多:卢敖,秦始皇博士,为始皇求仙不返,游到北海,遇一怪仙,邀他同游。怪仙笑道: “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跳入云中(见《淮南子·道应训》)。卢敖,借指卢侍御。汗漫,意谓不可知,此处作仙人的别名。太清,太空极高处。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天。李白寻仙访道的思想,是他希望超脱现实的苦闷心情的反映,是他对封建社会黑暗污浊的别一种抗争。既不能与之同流合污,又无揭竿而起的可能,只能寻求一种洁身自好的生活方式以求心理平衡。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文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摆脱了功名利禄的诱惑,而寄情山水,啸吟锦绣,十分难能可贵。《庐山谣》便是李太白留给我们的一颗美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