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石涧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柳宗元《石涧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石渠之事既穷2,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3,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4。若床若堂5,若陈筵席,若限阃奥6。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7,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8。交络之流9,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10,龙鳞之石,均荫其上11。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12?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13?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山深山幽林逾峭险14,道狭不可穷也。

【注释】 1石涧:山间的石溪。 2穷:完毕。 3阴:山的北面。 4亘(gen艮):横亘。涯:岸。 5堂:正屋,这里指屋基。6限:门槛,作动词用,分隔。阃(kun捆)奥:内屋,因在后,所以称“奥”。 7揭(qi气):拎起衣裳。跣(xian显):赤着脚。 8罗:排列。胡床:交椅。 9交络:交织,水纹象交织的锦纹。 10翠羽:呈暗绿色的翠鸟的羽毛。 11荫:遮蔽。 12其:难道。 13践履:足迹。 14逾;越来越。

【今译】 游赏、整治石渠的事完了之后,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下去到土山的北面,当地民众又在那里造了一座桥。石涧的泉水和石渠相比,是石渠泉水的三分之一倍大,用横着的石头构成涧底,从这岸连到那岸。那些溪底的石头,有的象床,有的象碗盏杯碟,有的象门槛分隔内外。涧水平布在石底上,流动的水面象织锦上的花纹,浮动的水声象弹琴一样和谐动听。拎起衣裳赤着脚涉水向前,折断竹枝,扫除陈枝烂叶,可以排列十八九把交椅坐着。交织如锦纹的水流,水石相撞击的水声,都在椅下;苍翠欲滴有如翠羽的绿树,次第排列有如龙鳞的石头,都荫护着坐于水中椅上的游人。古时候的人难道有谁在这里观赏过石涧美景而得到乐趣的吗?后代的人有能够追随我的足迹的吗?找到石涧的日期,跟石渠相同。

由袁家渴方向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方向来,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能够找到的,都出在石城村东南,那里值得玩赏的风景有好几处。那上面山深林幽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狭窄不可能走到尽头。

【集评】 《唐宋文举要》引沈氏曰:“连《袁家渴》、《石渠》二篇,俱以穷字作线索。”

【总评】 《石涧记》是柳宗贬官永州所写“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游记。

在记中,作者先写初到石涧,站立桥上所得的整体印象,捕捉住了石涧水大的特征,然后分写涧石的奇姿异态和涧水的细腻美丽,悦耳动听。石千姿百态的静态美与水昼夜不息的动态美和声态美有机结合,构成了清新宁静、令人心动神摇的优美境界,使作者产生了揭衣跣足去水中寻乐的浓厚兴趣。那清波漾漾的水流,那叮咚作响的水音,那葱葱郁郁的树木,那重重叠叠的岩石,构成了幽雅而清淡的迷人神韵,使作者情不自己地,连用两个极有深度,极有力度的诘句,宣泄出自已的兴奋之意,自得之情,压制了古人和来者。古人不可得知,来者不可预料,而唯独自己能够得知,亲历,这中间掺和着作者多少辛酸苦辣。不遭贬斥,何能游斯地,遇斯景,有斯乐呢!因此,这是一种苦中乐,乐中苦啊!

在记中,作者叙事,交待来龙去脉,笔墨经济而凝炼;描写,巧用博喻,语言优美而形象;抒情,融合身世,味道浓郁而深永:三者熔于一炉,互相辉映,铸造成了具有不朽审美价值的艺术篇章。特别是文尾对于山路和水道曲折、幽深的刻意描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乐的东西虽多,却在陡峭险峻的深山幽林里,使游者不能见到,美景不得问世。言外之意,深藏不露,不遇之感,涵蓄其中,由此而加重了文间的抒情意味,给人留下了思索回味的无穷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