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咏史》唐诗赏析,《咏史》原文与注释
戎 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①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②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③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注释】 ①拙:笨拙、拙劣。②社稷: 本指土神和谷神,因皇帝每年要亲自祭祀土神和谷神,故引申为“国家”之意。③静胡尘:使胡人安静下来,不再引起战争的烟尘。
【鉴赏】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喻诗。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衰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宪宗之前几个皇帝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受战乱之害。宪宗即位后,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众多大臣又持和亲之论,于是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 《咏史》诗,并说: “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还说: “魏绛 (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 之功,何其懦也!” 大臣们领会了圣意,没有人再提和亲了。这件事足以说明本诗的现实意义。诗人对朝廷执行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
在唐代,咏汉讽唐这种以古讽今的手法为诗家所常用。点明 “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截指出了 “和亲” 乃是唐朝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次联便单刀直入,明确指出国家的治理要靠英明的皇帝,而执行和亲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理,透彻地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以女色乞取国家安全的绥靖政策,是很不现实的。一个“岂” 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在制订和执行这种政策呢?这些人难道算得上辅佐皇帝的忠臣吗?将来怎么去面对子孙和去见先帝呢?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宏大深广,更加引人思索。
全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喻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能。从这个角度看,诗语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作曲笔,以为皇帝留下面子。对于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其是非得失要视当时的历史条件作具体分析,一概否定有失偏颇,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蕃,就应予以肯定。本诗所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一时,必须予以否定。由于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一联切中了时弊,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