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诗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与注释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唐诗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与注释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①四州刺史: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作者与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谦、凌准、程异、韦执谊因支持王叔文的 “永贞革新”,失败后均遭贬,号称 “八司马”。柳宗元被贬永州。凌准、韦执谊于贬所去世。唐宪宗元和十年 (815),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被诏进京。时宰执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拟留朝任用,但因阻力太大,只好贬充远州刺史。柳宗元贬柳州 (今广西柳州),韩泰贬漳州 (今福建漳州),韩晔贬汀州 (今福建长汀),陈谦贬封州 (今广东封开县),刘禹锡贬连州 (今广东连县)。此是柳宗元到柳州后写赠给他们四人的。②城:指柳州城。大荒:广阔无边的边远荒凉之地。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不尽的愁思。③飐( zhan):风吹浪动。芙蓉:荷花。薜荔:一种缘木而生的香草。④千里目:远望的视线。江流:指柳江。九回肠:司马迁《报任安书》: “肠一日而九回。” 极言愁苦之心肠。⑤百越:亦作“百粤”,指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的少数民族。文身:即在身上刺画花纹,系古代越人的一种风俗。音书:音信。滞:阻塞。

【鉴赏】 这是诗人被贬柳州后,通过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思所感而写下的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 (四位“司马”) 之诗。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三四句写近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风惊而乱飐,雨密而斜侵,可见柳州夏日风雨之恶劣。在这恶风暴雨中的水 “芙蓉” 和墙上 “薜荔”,虽遭受摧打,但它们仍屹立巍然,香气喷鼻。这既是以 “赋” 的手法写实,又是以 “荷花”、“薜荔” 高洁的花草来象征他们高尚的人格精神。即是说,他们在恶势力的迫害下,仍表现出 “出污泥而不染”,遇恶风而不夭的坚贞意志。

五六句写远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由近而远,遥望远方同患难的友人,仰观则重重山岭、密密树林,遮断了千里之目; 俯视则江流曲折,好似九曲回肠。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远方四友相望之殷,相思之苦。上句直说,下句用 “九回肠” 作比,句法虽异,而相思之情却同。融情于景,此之谓也。

七八句总写五人的遭际。“共来百越文身地”,“共” 字概括了柳州和“漳、汀、封、连四州”; “百越文身地” 写出了这五地之落后、偏远,与首句的 “接大荒” 相呼应。大家共同流放到这样荒凉之地,已够痛苦的了,更为难受的是连音书都只能“滞一乡”,不能互相通达问候。“犹自” 二字进一层深化了诗人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起到了曲尽音余、袅袅不断,令人沉痛回味之效果。

全诗用 “赋中之比” 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 “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 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远

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