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原文与赏析

《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原文与赏析

钱起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渔父为题材的诗词,可以说从楚辞《渔父》起,代有作者。古代诗人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因为渔樵者从大自然取生资,不需要借助土地作生产资料,也不需要复杂的生产工具,更不需要其他的资本,就可以谋生,因而他的自给自足较耕者有更大的自主性、自由性。这就是渔夫成为诗人乐于歌颂的原因。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宿处。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宿处,觉得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随遇而安,到处为家,何况今天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写对此的感情,一层进似一层,“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令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意和渔者宿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形成了一幅桃源画图。

诗的中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与渔者宿,并非羁旅中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话,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的云出岫而无心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谢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即为隐逸之趣。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可知。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离之情。为今天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这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透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逃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等等。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么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给人以实感,同时从其挚爱、投机与眷念上,反映了他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