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城西四十里,岭高十五丈,下有二泉,景色可人。附近有稼轩书堂,即为辛弃疾读书之处。词题为“夜行黄沙道中”,除了点明时间地点,还表明此词在写法上围绕一个“行”字展开,从行中所见、所闻,抒发夜行时的恬淡心境与愉悦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先从视、听角度写夜行中特有的见闻。明月当空,清风徐来,词人攫取了富有夏夜特征的景物,勾勒出夏夜的宁静,同时还隐隐透露出夜行者恬静惬意的心境。栖鹊因月明而惊起,蝉声因清风而传送,这些偶然的小小响动,融合在夏夜寥廓星空和广袤大地的无边沉静之中,给黄沙道中的夜晚平添一番野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三、四嗅觉、听觉并重,获得的是又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更渗进了社会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稼穑的关心和丰收的喜悦。蛙声说丰年,“说”是青蛙所为,“听取”则是夜行人的主动领略,他们彼此协调默契,原因都在于“丰年”。大自然这样可人心意,沉浸其中,人与自然几乎可以融而为一了。夏夜的黄沙道中,本该是宁静的,但这里却表现为一片喧闹:鸟鹊因月出而惊离树枝,蝉噪和蛙鼓在夜空里更显得清晰响亮。奇妙的是,这种喧闹反倒使人感到安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闹写静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常用的手法,它使大自然的宁静充满了蓬勃生气。
在清风明月之夜,突然天色有变,远处偶有闪电,近处偶有疏雨。唐卢延让《松寺》诗云: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此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即化用卢延让诗句。不过两者境界不同,而且写入词里,还平添了幽默、风趣的色调。电光熠熠,断云零雨,或许是一场雷雨的前兆,但接着出现的转折却令人心头倍感温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在夜行之后,忽然与“旧时相识”的茅店、社林、溪桥相遇,顿时感到亲切与欣慰,如同到家了一样。这首小词夜行,一波三折,境界三变,既都出于意外,又都恰在意中。
此词还善于运用倒装技巧,对表达意境起了积极作用。这首词有两处倒装。首句“明月别枝惊鹊”,“别枝”的主体是“惊鹊”,正常语序应是“惊鹊别枝”。现在这样倒置,既是声律的要求,还加强了鹊儿受惊别枝的错乱杂沓的情态。“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则是跨句倒装。“忽见”的对象是“茅店”,但“茅店”反置于“忽见”之前,然而这样安置更准确地表现了夜行遇雨后的心理特点。“忽见”需要以“路转溪桥”为条件,还需要以夜行遇雨为条件。否则这个“旧时茅店”,曾经来过,不会有“眼前突兀见此屋”的感觉了。因此上述两处倒装,既符合特定的环境,又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是运用得成功的例子。
后叠似乎太直,然不再是夜行光景。(许昂霄《词综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