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题画诗赏析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晁补之(1053—1110),宋代诗人,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历仕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 “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善画山水” (《夏文彦《图绘宝鉴》),故喜收藏画作。与可,即文同。这是苏轼题咏文同墨竹画的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原共三首,这里选了第一首。

题画诗大多从咏画面入手,但是本诗以“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发其端,单刀直入地描写文同作画时物我两忘的境界。嗒(ta)然,解体貌,语出《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诗的五、六句,进一步说明文同作画时聚精会神、身心一致的精神状态,因而笔下能变化无穷,生出不尽的新意。这里的“清新”,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里的“天工与清新”,用意相同,表现出共同的艺术追求。最后二句,以文同的竹画如出神手的赞誉,收束全篇,诗意从《庄子·达生》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化出,翁方纲解说这二句诗意是:“乃疑于神者,谓直与神一般耳,非谓见疑之疑也。”(《苏诗补注》)

从这首题画诗,可以见出苏轼对文同钦佩之至,顶礼膜拜,这因为苏轼的墨竹画,是从文同那儿学来的。夏文彦《图绘宝鉴》说: “留心墨戏,作墨竹,师文与可同。”米芾的《画史》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 ‘何不逐节分?’曰: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 ‘与文拈一瓣香’。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难怪苏轼的题画要如此崇拜他、称颂他,将他作画时思想高度集中的要诀——“身与竹化”,写在诗句中,以画家三昧传给后来人。

本诗反复说文同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用一句话简单说来,便是他画竹时“胸有成竹”。苏轼的这个画竹理论,是文同亲口教给他的,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文同画竹,意在笔先,胸中只有成竹,身与竹化,见竹不见人,所以执笔作画,挥毫落纸,一气呵成,画出的竹子,才是神品。这种绘画理论,同样适用摹写其他物象,如宋代罗大经就说过这样的话: “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骏,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信意落笔,自超妙。” (《鹤林玉露》)卷六),其妙理,与苏轼之见如出一辙,可见这是一条精要的艺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