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题画诗赏析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画《春江晓景》,共二幅,原画久已失传。苏轼为它们题了诗,一幅一首,今并存。从苏诗看,可以知道一幅画的是鸭戏图,另一幅画的是雁归图。这是选了题鸭戏图的诗。

河豚上市,正值农历二月的节令。这时,桃花始发、春江乍暖、芦荻生芽、岸柳飞花、蒌蒿满地,宋梅尧臣有《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云: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惠崇将这些江南春日的风物,绘于一画。画虽然不存于世,但赖着苏轼的诗,我们可以想象出画家是很善于把握事物特征的。 “桃花三两枝”,恰是早春二月的物候。 “春江水暖”,江水开始转暖,鸭在戏水, 所以说“鸭先知”。家禽最先感知江水转暖,这在绘画上是难以表达的,而画家惠崇十分聪慧,他用鸭子戏水的动态,来传达鸭子迎春的欢快。而画家的匠心,却被能诗善画的苏轼体察出来,写出这一联脍炙人口、名闻遐迩的诗句来。苏轼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春风在流水, 凫雁先拍拍。” (《游桓山会者十人得泽字》)也是这个意思。 “蒌蒿满地芦芽短”,惠崇并不是泛泛地画景物。蒌蒿,白蒿,据《尔雅》郭璞注:“蒌蒿, 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淮一带人用蒌蒿做鱼羹。芦芽, 就是芦笋,用它和河豚鱼同煮,据说可以解毒。 (《本草纲目》)正因为蒌蒿、芦芽与鱼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画家将它们画在一幅小景里。诗的结句“河豚欲上时”点明节令,将上述诸多风物有机地绾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诗境,恰当地表现了画的意境。

这首苏诗,曾经引起过一桩公案。清人毛奇龄与汪蛟门谈论宋诗,汪举出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句,以为它胜过唐诗。毛奇龄不以为然,说: “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 ‘花间觅路鸟先知’(按,此为唐张谓《春园家宴》诗中句。)此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鸟习花间故也。先者,先人也。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以鸭,妄矣。” (载《西河合集·诗话》)后来,王士禛《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都驳过毛的说法,毛奇龄的学生张文梵《螺江日记》则为之辨诬。他们的争论,没有注意到一个基本事实:这是一首题画诗。还是钱钟书《谈艺录》说得好: “是必惠崇画中有桃、竹、芦、鸭等物,故中遂遍及之。西河未顾坡诗题目,遂有此灭裂之谈。”鉴赏题画诗,必须注目于画面的景物、画家的匠心,如果就诗论诗,难免皮相之见。在东坡诗的这桩公案里,我们难道不应该悟出这些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