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举
风雨妒花春事催,莺声唤起未明时。
怪来小玉知人意①,采得宜男第一枝②。
朱栏十二冷光多,水定银塘镜自磨。
深夜人来照妆束,欲将圆缺问嫦娥。
冰花纤指漾银钩③,水色蟾光上下浮④。
自是行人无定准,相逢何日大刀头⑤。
雪后梅花早破春,玉瓶高插净无尘。
不知衫袖招摇处,十日余香尚袭人⑥。
【注释】
①小玉:古典诗词多指侍女。白居易《长恨歌》:“金关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李贺《江楼曲》:“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②宜男:萱草之别名。古人认为孕妇佩之则生男,故名。萱草又名忘忧。③冰花:严寒时节开放的花,多指梅花。苏轼《再和潜师》:“化工未议苏群槁,先向寒梅一倾倒。江南无雪春瘴生,为散冰花除热恼。”银钩:斜月。李弥逊《游梅坡席下杂酬》:“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④蟾光:月光。古代神话,月宫中有蟾蜍,故称。⑤大刀头:《汉书·李陵传》载,汉使李陵故人任立政等到匈奴国,欲暗地劝李陵还汉。一日,任立政见陵,目视李陵,一面说话,一面用手屡摸自己的刀环。环、还音近,暗示要李陵归汉。后以大刀头作为“还”的隐语。高适《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⑥袭人:指花香扑鼻熏人。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五九。
谢承举(约1488—1566),明代画家,字子象,自号野泉子;初名浚,字文卿,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十举不第,遂退耕国门之南。工诗善书精画,潇洒绝俗。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融通渗透,常见的形式要么是据诗作画,要么依画题诗,然而像谢承举这四幅《美人图》二者兼有的现象,在画史上实属罕见。此诗原注云:“画‘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四景。”“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乃化用唐代诗人常衮“惜花风起频”和宋代诗人孔平仲“爱月不成眠”诗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则是唐代诗人于良史《春山夜月》中的诗句。画家依次将这四句诗中的胜景,转化成画境,画完之后,又各题诗一首。四幅画、四首诗,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第一幅画,紧扣原句中的“惜”字,将美人惜春留春的意态加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春天繁花似锦,唯恐百花过早地凋谢,而风雨无情,好似嫉妒群芳,有意使之摧零败落,催促着春事早早结束。风雨本来没有感情,诗句说“风雨妒春”,画中美人“惜春长怕花开早”(辛弃疾《摸鱼儿》词)的惜春心理就得以完全展开。正因为害怕春光的流逝,因而不避辛苦,东方未明之时,已为莺声唤起,想多留恋一下。也许这一切都逃不过侍女小玉之眼,只有她知晓人意,于是采得萱花一枝,欲解人愁,忘记心中之忧。
第二幅画则着意于“爱”。夜已深沉,一位美人倚立朱栏,冷光寒露,打湿香鬓云鬟,也全然不顾,还是在静享这份清寒幽冷之韵。美人来到塘边,水面平静,朗月倒映如镜,这正好用来照镜梳妆,并与月宫的嫦娥诉说着人间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其后两幅画,既见出水清夜静,月白花香,更从“掬水”、“弄花”的动作描写中表现出美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冰花纤指漾银钩,水色蟾光上下副,足见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清泉合而为一;“不知衫袖招摇处,十日余香尚袭人”,则写出了梅花馥郁的幽香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这些都无不紧紧扣装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乎是神来之笔,语出天成而自有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