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题画诗赏析

苏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王定国, 王巩之字,尝从东坡学文,有隽才,长于诗。他收藏的这幅《烟江叠嶂图》乃是王诜所画,苏轼于本诗题目下自注: “王晋卿画”。

王诜(1036—约1093),宋代画家。字晋卿,尚蜀国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利州防御使,他善画“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 (《宣和画谱》卷十二)。夏文彦概要地评论了他的画艺渊源: “能画,学李成山水,清润可爱,又作着色山水,师唐李将军,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图绘宝鉴》卷三)王诜看到苏轼这首题画诗以后, 和了一首,说“几年漂泊汉江上”、 “四时为我供画本”,可见这幅《烟江叠嶂图》画的是汉江景色。本诗写于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有苏轼所书全诗的墨迹可据。 《烟江叠嶂图》今存,藏上海市文管会。

全诗可分两大段。第一段自首句起至“渔舟一叶”句,共十二句,写画面景色。王文诰说: “此诗即用两扇法,以上自首句凭空突起,至此为一扇,道图中之景也。”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开端四句,描摹画上的云烟、大江、积翠、叠嶂,使人心生愁思,写足题面“烟江叠嶂”意。五、 六句,写绝谷、百道泉,七、八句,写丛林、奔川。络石,又名耐冬,为常绿乔木。最后四句,写山前平川、小桥野店、吞天江水、一叶渔舟。十二句诗境,有所侧重地表现了画面实境。 《烟江叠嶂图》开卷处是无边无际的大江,渔舟在波心晃动;画卷中段才是江中青山,层峦叠嶂,云烟氤氲,绝谷飞瀑、丛木积翠,这是整个画卷的主景。诗人苏轼又是画家,善于鉴赏绘画艺术,他抓住了图中的主景,写成题画诗的第一段,重点描写江上叠嶂,映带渔舟、大江,主次分明。

诗的第二段自“使君何从得此本”起,至“虽有去路寻无缘”,共十四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叹。王文诰云: “自使君句起,至此为一扇,道观图之人也。后仅以二句作结。”(《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这一段的前四句,诗人由观画而兴起了买田隐居的高雅情致,这一方面表现王诜此画的艺术力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苏轼极其爱赏此画景色、境界的情感。 “君不见”以下六句,描写诗人在黄州五年的生活。 “武昌樊口”,在武昌县西北五里,位于黄州南岸。 “留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于元丰七年四月,改移汝州,留黄州共四年二月,所言留五年,举其成数。黄州也在江边,擅山水之胜,真是“幽绝处”,诗人用春、夏、秋、冬四时景色,概写黄州的一年生活,与前文画面上江中青山相应,回答了“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的问题。摇江,江水随风摇动。 “丹枫翻鸦”, 自唐人陶岘“鸦翻枫叶夕阳动”句中化出,点染秋景之美。 “伴水宿”,是说人伴水而宿,不能直承上文以为是乌鸦伴水而宿。四时生活在优美的山水景色中,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这一段的最后四句,由画上的烟江叠嶂与黄州的“幽绝处”引发出感叹: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这是说桃花源中的人未必都是神仙,理想中的“桃花源”即在人世间。苏轼的诗意,与韩愈相仿佛,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桃花源图诗》。然而,江山胜景是多么的清空,我等是俗人,无缘寻到进入清空境地的道路。去路无缘,见陶潜《桃花源记》:武陵人既出桃花源,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欲去无路的感叹收结本段诗意。

最后二句,为全诗作结。上句承图, “还君此图三叹息”,为上文所发感叹总收一笔。下句承人,观画的人, “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归来篇”,见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苏轼反其意而用之,言山中清空、恬静、闲适,毫无尘世羁绊,可以长久留住,山中的朋友应该已经写成“归来篇”,招我归山。结尾回应到王诜山图、黄州山境上,表述自己的心愿,点出本诗的作意。

全诗实写画境,虚写观画感叹,亦是题画诗中常见的格式。然而诗人腕力惊人,摹写神妙,曲尽情致,气势如云烟舒卷,读来令人神往。许觊《彦周诗话》: “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荆公《观燕公山水》诗前六句差近之,东坡《烟江叠嶂图》一诗亦差近之。”以本诗与老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相比,确实略无逊色。许氏以为苏轼题画诗可与子美媲美,并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