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虾蟆碚》原文与赏析

苏轼《虾蟆碚》原文与赏析

苏轼

蟆背似覆盂,蟆颐似偃月。

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

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

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

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

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

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

据史料记载,虾蟆碚在夷陵 (今湖北省宜昌市) 石鼻山下。宋代诗人黄庭坚说:“从舟中望之,颐项口吻,甚类虾蟆。寻泉入洞中,石气清寒,泉出石骨,若虬龙吼。水流循虾蟆背,垂鼻口间,乃入江。”宋嘉祐四年(1059),苏轼随父亲循长江再度赴京,看到这一奇异的景物,便写了这首《虾蟆碚》诗。碚,是地名用字。欧阳修、陆游也都有以《虾蟆碚》为题的诗。欧阳修在他的诗题下自注说:“今土人写作背字,音佩。”

苏轼的诗从巨石的形状写起。“蟆背似覆盂,蟆颐似偃月。”描述虾蟆的背象是倒扣的盆,腮象是半弦之月。由譬喻之月联想到天空之月,由巨石虾蟆联想到月中蟾蜍。“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是说虾蟆碚巨石乃是月中蟾蜍下凡,因此它能口吐月宫中的琼浆玉液。

诗的第二个四句与第一个四句在写法上颇为相似,也是从巨石的特征向神话传说联想。虾蟆碚的泉水“根源来甚远”,苏轼诗只说到它是“百尺苍崖裂”的结果。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了一条轶事,黄庭坚贬官涪州,途经荆州松滋县苦竹寺,僧人把掘井所得的一枝笔拿给他看,黄庭坚认出是他在虾蟆碚失落的笔。可见地下水脉在广大地区都是相通相连的。这自然不是人力所能为。苏轼在诗里说:“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他归之为开天辟地之时神龙之所为。

虾蟆碚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泉水从口鼻间流出,成水帘入江。苏轼诗第三部分从清澈和甘美两方面来加以描述。“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是说泉水注入江中,还能看到它的清碧之色,不与江中浊水相混合。“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是说泉水色清味甘,不同于一般。被民间祀为茶神的陆羽曾品评苦竹寺的泉水为天下第四。苦竹寺泉水与虾蟆碚相通,所以陆游在其 《虾蟆碚》诗中说:“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苏轼诗也称赞泉水“煮茶好”,而且进一步推断,“酿酒应无敌”。

《虾蟆碚》是一首五言古诗。古诗比律诗自由,较少受格律的限制。就以用韵来说,这首诗七个韵脚字分别属于月、陌、屑、质、职、锡六韵。但因都是入声韵,所以仍很和叶,具有音韵之美。下笔自由,不受拘束,这与诗人后来形成雄健豪放诗风是有相当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