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伦瀚《武昌秋兴》原文与赏析

朱伦瀚《武昌秋兴》原文与赏析

朱伦瀚

黄鹤高楼耸碧空,晴川杰阁汉阳东。

云吞夏口三秋雨,帆挂天门半夜风。

城郭夹江悬一镜,山川分势走长虹。

遥怜赤壁烟波外,落日寒沙照眼红。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西首高坡上,是历史上的旅游胜地,“号为天下绝景”。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 (223),唐代诗人崔颢写了《黄鹤楼》一诗,李白在黄鹤楼见了这首诗,为之搁笔,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清人顾景星说:“黄鹤楼唐以前不甚著名,李白见崔诗搁笔,颢诗显,而楼益显。”从此黄鹤楼便以“云涛烟树,咫尺千里,夏口、汉阳,苍苍如目”的奇特景色而闻名于世。历经宋、元、明、清,逐步形成了“山川大会,古今莫称”的雄伟气概。诗人在深秋季节登上黄鹤楼,极目四望,写下了这首景象开阔的诗篇。

首句“黄鹤高楼耸碧空”,用一“耸”字,便显得出手不凡,给人一种挺拔上冲的感觉。晴川阁在汉阳龟山东首禹功矶上,故云“晴川杰阁汉阳东”。晴川阁与黄鹤楼,素有“对江楼阁参天立”之美称,一在江北,一在江南,楼阁相望,互为对景。晴川阁前临长江,后倚龟山,山水交融,景色奇特。唐代诗人崔颢登临武昌黄鹤楼时,隔江遥望对岸龟山前的一派江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晴川阁即以此命名。

“云吞夏口三秋雨,帆挂天门半夜风。城郭夹江悬一镜,山川分势走长虹。”武昌在三国时称夏口。天门山在安徽当塗县西南,两山夹江对峙,故名天门。李白《望天门山》诗中有“天门中断楚江开”一语,作者在此借指龟山、蛇山夹江对峙。“城郭“指汉阳城,“一镜”指汉阳城内的月湖,月湖的范围原直达江边,沿江一堤旧名杨柳堤,后又在湖中心筑一堤,中有三孔石桥。与此两堤单行,靠近月湖尾端,另有一石堤,通称龙灯堤。在月湖的东部未淤塞前,三堤卧于湖上,龟山、梅子山突出湖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可与西湖风景比美。在这四句诗里,作者连用“吞”、“挂”、“悬”等动词,使得大自然景物都给人以一种动感,变得活动跳脱,富有生机,好像将一幅静态的山水图变得气势流动,生机勃勃,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代的诗人们都很重视文字的运用,“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这在修辞上称之为炼字,而炼字的主要对象是动词,如杜甫在《咏怀石迹》 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群山起伏,逶迤不断,使人产生流走的感觉,杜甫用一“赴”字,就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与此诗动词的运用可谓同工异曲。

“遥怜赤壁烟波外,落日寒沙照眼红”。作者伫立黄鹤楼头,似乎望见了远在一百八十里之外的黄州赤壁 (通称东坡赤壁)。尽管真正的古战场赤壁是在鄂湘交界的蒲圻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但古人多认为黄州赤壁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赤壁在苏东坡的生花妙笔之下,格外动人情思,引动了不少读者的向往凭吊之意,黄庭坚就有“武昌赤壁吊周郎”的句,往事越千里,赤壁大战的漫江浓烟早已消散,但青山壁立,处处触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作者是一位武进士出身的军官,自然仰慕周瑜的雄才大略,希望像他一样立功沙场,然而身处太平盛世,这种愿望自然无法实现,于是只好借凭吊赤壁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壮志末酬的心情。作者看不见黄州赤壁,只有凭自己的想象,将其描绘成夕阳与寒沙交相辉映,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在古代诗词中也是经常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