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游嵩山》原文与赏析

程颐《游嵩山》原文与赏析

程颐

鞭赢百里远来游,岩谷阴云暝不收。

遮断好山教不见,如何天意异人谋。

诗人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孔孟之道的信徒。在北宋内部革新与守旧的斗争中,他们站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一边,反对王安石变法,说王安石的“新法”是“异端”、“邪说”,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其所谓“天理”就是讲“三纲五常”,统治人民之理。绍圣年间王安石新党再起,狠狠打击顽固派,保守派有的罢官,有的降职,程颐等人看势头不妙、纷纷离开开封,退居洛阳。《游嵩山》,大约写于此时。此诗的主题,就是作者藉游嵩山抒发自己对不如己意的时势的感慨。

嵩山位于五岳之中,是历代帝王禅祭宝地,也是佛教、道教圣地,为历代文人学士们向往,对于这样一座名山,作为“理学”家程颐自然颇感兴趣。

这首“游嵩山”笔法别致,独具匠心。它不是从正面赞扬写起,而是用侧写手法,从描述自己着笔,从而烘托诗人所向往的嵩山之美。诗的开头一句“鞭赢百里远来游”,写诗人在失意之后,向往名山急不可待的心情;写他不顾从洛阳到嵩山超过百里之远的长途跋涉,跨马扬鞭,兴致勃勃地向嵩山进发。这里一个“鞭”字,显示诗人向往名山的急迫心情; 一个“远”字,又表达了他向往名山不畏艰苦的决心。诗的次句“岩谷阴云暝不收”,写他入山之后,天不作美,整天是阴云密布,晦暗不散。嵩山的真面目,在山雾茫茫下,隐没飘逸不见了。实际上也是在暗写作者对王安石厉行变法,把持朝政的不满,说他们象“阴云暝不收”。作者就曾把山崩、天旱等自然灾害都归咎于王安石变法所致。诗的末两句“遮断好山教不见,如何天意异人谋”,就是诗人对“变法”这件事,气急败坏,大发的感慨。先说,天不作美,有意遮断好山,教人看不见它的真面目; 后说,天意好象专门与人作对,违背游山者之志。表面上这两句是埋怨阴云遮断好山,使人不能心情舒畅地游山,实际上也是暗写王安石变法,象阴云笼罩朝廷,好象天意使他们胜利,表现了作者坚持保守派立场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写法上,诗人巧妙地避开对嵩山正面描写的俗套,使读者从“游”而“暝”,再到“断”,强烈地感受到嵩山那种诱人的艺术魅力,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这种以渲染诗人感受激发读者联想,从而达到暗示效果的艺术手法,往往起着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衬托功效。虽不向读者作直接表面的描写,而却给读者留下朦胧意境,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余韵无穷。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大特色。